由于钧窑瓷器釉色变化,不仅在民间深受喜爱,而且也为皇室所垂青。后人将钧窑列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使其更加珍贵,在民国期间百姓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
钧瓷受宠于皇室,也铸就了顽强的生命力。地处黄河流域的钧窑,虽然和其他北方窑口一样饱受战争的摧残,也曾一次次倒下,但是战争过后不久,又一次次奇迹般地站起来。
金、元时期,北方瓷窑已所剩无几,钧窑经修复后,重新炉火,产瓷不辍。金代钧窑的胎质细腻紧密,釉面滋润,玻璃质感光泽强,多在天蓝或月白的釉面加饰红斑,红斑的边缘呈现晕散状,垂釉厚,不见蚯蚓走泥纹的现象。元代钧窑瓷器的器型大,胎壁厚,胎质略显粗松;釉层薄、有大小开片纹;蓝釉红斑的斑块边界线不如金代晕散、而是较为清晰,常有贴花装饰。
钧窑别具釉色之美受受世人所喜爱和追捧,也就受到各地窑口的竞相仿制。北方地区河南的临汝、宝丰、登封、汝州、郏县、许昌、修武、密县、鲁山、内乡、宜阳、新安、焦作、辉县、淇县、浚县、鹤壁、安阳、林县;山西的浑源、临汾、介休、长治,内蒙古的包头、呼和浩特;河北的彭城、观台、内丘、隆化,连磁州窑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元代后也改烧钧瓷。就这样以禹州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其中还有包括南方浙江金华、江西的景德镇、江苏的宜兴和广东的石湾窑等等。如此庞大的“仿钧大军”,给当代钧窑瓷器的鉴定带来极大的困难,尤其是民国时期“芦氏”仿钧器,几可乱真,一些大古董商和有名的博物馆都曾“走眼”而高价收买过“芦氏”高仿宋代钧瓷。热衷于收藏钧窑的朋友,请在淘宝时候应慎之又慎,谨防失手。钧瓷虽然在全国各地到处开花结果,但是在明朝之后开始逐渐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