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志趣 » 供应信息 » 收藏品 » 玉器

古玉沁色

  • 发布时间:2018-12-07 16:26:38,加入时间:2018年09月20日(距今2081天)
  • 地址:中国»广东»深圳:深圳市宝安区西乡大道280号文化潮汕文化馆
  • 公司:深圳立信国际文化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 用户等级:普通会员 已认证
  • 联系:潘经理,手机:18926049340 微信:hetianhao88 QQ:230696502

沁色是指玉器埋于地下年久之后,表面受到某种物质的侵蚀而发生的颜色和表面结构的变化又叫“浸色”在旧货市场和文物商店的同行中称其为“土沁”。

有黄土沁者其色黄,名曰坩黄;

有受靛青沁者其色蓝,名曰坩青;

有受石灰沁者其色红,名曰孩儿面;

有受水银沁者其色黑,名曰纯漆黑;

有受血沁者其色赤,名曰枣皮红;

有受铜沁者其色绿,名曰鹦哥绿。

古代玉器上的沁色,同埋藏时间的长短埋藏地区的土质有关。

古玉收藏需练眼,天然沁色与人工沁色的基本特征区别玉器的人工染色作为玉器制造的一大工艺,战国时期就已出现。

自宋代开始,人工染色逐渐演变为一种玉器作旧仿古的重要手段,从宋代至清代历时近千年,方法多种多样,一些古玉甚至在古代就人工染过色,后来埋入地下又出现天然沁色。

所以,要对古玉的沁色能够真正把握其实很难,不过了解玉器的天然沁色和人工沁色的基本知识,还是有点好处的。

那么怎样鉴别天然沁色和人工沁色基本特征呢?

天然沁色玉器无论雕刻层次深浅和线条凹凸变化,其沁色均匀,即雕刻突出而有沁色,低凹面也有相同的沁色。

但同一玉器因所埋土质中不同物质的侵蚀,会有不同颜色的沁色,沁色玉器表面往往有细微的质地上的腐蚀瘢痕和土斑,有的瘢痕较大较深,甚至破坏原有的雕刻纹饰。

人工沁色玉器,由于人工染色采用速成法,故所染之色往往与玉本色衔接不自然,染色于玉表皮或玉纹理中。

有的因加热而致玉纹理分支延伸,染色渗入纹理里看似网络状,这在岫岩玉中多见。

同一玉器的染色大多只表现出一种颜色,仅深浅会有些变化。

烤色的玉器色泽一般过于桔黄或过于乌黑,表面发亮。

烤色往往着色于玉器的个别侧面,并且烤色于雕刻突出的平面,而雕刻的深凹部则难以烤上颜色,因此也可以鉴别这不是土沁。

火烧玉因加热所致,玉器表面有火烧的细裂纹,加热过度会有较深的粗裂,质地显得疏松。白色有的发灰,有的发黄,有的玉质中会有未烧透的点点瑕疵。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