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志趣 » 供应信息 » 收藏品 » 瓷器

追寻唐代青花的历史

  • 发布时间:2018-11-23 14:57:46,加入时间:2018年09月10日(距今2091天)
  • 地址:中国»河南»郑州:二七万达
  • 公司:河南胥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用户等级:普通会员
  • 联系:孙经理,手机:13183014256 微信:aikuyang QQ:3289822901

从黑石号沉船出水的几件青花碟来看,其青花线条或色块看上去为一个个很大的凝聚点组成的,很容易让人认为青料淘洗不精造成的。其实不然,这些斑驳的凝聚点是瓷碟经过海水千年的浸泡,在釉层形成棉絮状物质,把青花线条或色块分割成这模样。而河南省郑州市上街区峡窝镇7号唐墓出土的两只青花罐,才是唐青花的本相,青花发色晕散不是很明显,绘画线条简单稚拙,场景简单疏朗。而且我们发现,这两只青花罐,高度、器型、胎釉、青料、绘画风格都是一样的,并且在同一墓中出土,显然是成对的。然而,这对青花罐,其绘画并不如元明清乃至民国成对的瓷器那样,是左右对称的。一只绘有人物,另一只绘的是花卉。

这就给了我们一个重要信息,即元以后成对的瓷器,其绘画是左右对称的,元以前的成对瓷器,从已知的唐代瓷器来看其绘画是不对称的,而宋代成对的瓷器尚缺乏研究。也就是说,宋代的成对瓷器,其绘画很有可能是不对称的。

既然青花瓷诞生于唐代,那么在陶瓷业高度发展的宋代,历经300多年,没有制造青花瓷是不可能的。但至今研究宋青花的资料极少且简单,实物稀缺而没有权威性,甚至有不少人怀疑宋青花的存在,宋青花得不到普遍的认可。为此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研究是不是已经走进了误区。唐代越窑青瓷盛行,同样可以生产唐青花;宋代虽以五大名窑为重,宋青花为什么不可以同时并存?既然我们可以把介于元青花和永宣青花的青花瓷定为洪武青花,为什么不可以把介于唐青花和元青花之间的青花瓷称为宋青花?

我们知道,唐代秘色瓷到底是怎样的,曾是千古之谜。直到1981年,建于唐代的陕西扶风法门寺因一场暴风雨倒塌,随后考古人员在发掘地宫遗址时,出土了13件瓷器,同时出土的《物账碑》告诉人们,这些瓷器就是秘色瓷,千古之谜因此而解开。其实,秘色瓷不是只有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13件,传世的秘色瓷一直隐藏在越窑青瓷中,只不过人们不敢相认而已。历史给了秘色瓷重见天日的机会,这真是千载难逢的机缘巧合。历史会不会给宋青花这样一个机会?这样的机会恐怕再过千年万年,甚至永远也不会有了,我们不能再企望这样的机会。看来我们还得从现有的材料和实物出发,来还原宋青花的真相。下面以珠海一藏家所藏的一对青花小梅瓶来作一点探讨,希望为解开宋青花之谜带来一点启示。

这对青花小梅瓶,首先得确定它是老瓷,否则接下来的推理论证便毫无意义。这对青花小梅瓶其中一只釉面精莹,硬朗,润滑。,另一只釉面包浆浑厚,釉面有乳浊状。两只瓶子的底足俱粘沙土,但不是制作者故意掩盖底足而涂抹上去的。底足渗出的铁锈色,与瓶身棕眼渗出的铁锈色是一致的。底足咋看去比较干,放大镜下却看到油汪汪、亮晶晶的沾釉层。更为可靠的,是瓶身釉层里的白色钙化絮状物,这是瓷器在水中或在比较湿润的土壤中,起码经历几百年的漫长岁月才形成的。有这种钙化物的瓷器,必是古瓷无疑。

确定了这是古瓷后,我们就要根据其胎釉特征,造型工艺,青花发色以及绘画风格来确定它到底是属于哪个朝代的。从其釉的特征及其老化程度看,这瓶子起码是元代以前的,瓶子上手较重,显然瓷胎较厚。小件瓷器却把瓷胎做得这样厚,这在明清民国瓷所不见,这只能解释为,制作此瓷时,还未发明二元配方,即使是小瓶子,若是胎体太薄也容易破裂。这样看来,这对瓶子应是元代以前的。这对瓶子粘沙的底足及修足刮刀痕是元代特征,但不能因此排除这种特征是承接宋末而来的。而这对小每瓶的造型,却是宋代的特征,是小盘口,与安徽博物馆藏北宋繁昌窑影青釉梅瓶的瓶口一致。其青花绘画虽是线描,但比河南省郑州市上街区峡窝镇7号唐墓出土的两只青花罐的绘画繁密得多,且绘画层次丰富井然,已接近元青花。其所绘景物虽只绘轮廓,但比唐青花罐细致而比元青花绘画简略。这对小梅瓶人物衣服不作涂染,而元青花人物衣服是有渲染的;元青花松树的绘法,树干中间绘成鱼鳞状,而这对小梅瓶的松树干只有轮廓。这一切都在暗示我们,这对青花小梅瓶是介于唐青花与元青花之间的瓷器。

最为奇特的,是这对青花小梅瓶的青花发色。其青花晕散和凝聚点为唐青花所没有,即使除开那些棉絮状的钙化物的遮掩,仍然明显看到较大的凝聚点。元青花苏麻离青的凝聚点,是在线条的边沿或浓艳处,而这对青花小梅瓶的发色凝聚点,却组成了青花绘画的线条,即这些绘画线条是由一个个的点连接排列而成的,点与点之间有明显的界痕。显然,这对青花小梅瓶的青花料或陶洗不精,或经过漫长岁月的分子变化,形成了这奇特的样貌。可以看出这对青花小梅瓶的青花料并不是苏麻离青,也不是明清民国所使用的青花料,明清民国的青花瓷发色,从没有呈现过这种特征。很好的解释,这对青花小梅瓶是宋代的。

这对青花小梅瓶的绘画风格是写意的,笔法简练飘逸,场景稚拙优雅,有唐人遗风。这对青花小梅瓶高度一样,造型一样,副纹饰一样,工艺特征一样,显然是一对的。主纹饰一只绘三个人物,另一只绘岁寒三友,绘画并不对称,这与河南省郑州市上街区峡窝镇7号唐墓出土的那对青花罐的绘画样式是一样的,而我们知道元以后的成对瓷器没有这样的绘画样式。那么,这对青花小梅瓶若不是唐代的,那必然是宋代的。

如果确认这对青花小梅瓶是宋代的,那么马末都先生说的这段话是值得商榷的:他说元青花没有初创期,没有萌芽期,一出来就是一棵参天大树,没有小苗。你看见的时候,就不是襁褓中的婴儿,而是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其实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其发展规律,决不会有什么“超自然规律”的演化秘诀。青花瓷诞生于唐,发展于宋,成熟与元,这是顺理成章的事。元青花继承了宋青花的成就,并且因元代有了二元配方,器型变得硕大,又由于进口了苏麻离青,才成就了青花瓷的辉煌。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