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是中国瓷器生产鼎盛时期,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高峰。近30年来,明代官窑彩瓷成交均价高于清代制品。明三代瓷器,它们究竟有何独到之处,为什么能在拍卖市场屡屡拍出高价难道仅仅是因为数量的稀少与制作的精美吗
沈煜中:明朝三代主要指“永乐”、“宣德”、“成化”。“洪武”(公元1368—1398年),共三十年一朝,事实上江西地区于1361年后即基本上在朱元璋控制之下,景德镇地区自1361年起生产的瓷器已很难确定其是元朝瓷器还是洪武瓷器了!在这8年左右的时间里景德镇窑工跟随“农民起义军”领袖朱元璋东拼西杀、南征北战,有许多优秀的工匠献身于疆场。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为了抵御元朝的旧部侵扰,将西域等元朝封地划疆而治,将现在的伊朗、伊拉克等诸多西域地区未纳入明朝版图,因此:一、众多窑工征战至今福建省后留下屯田戍边,二、同元朝旧部划疆而治,断绝了生产青花瓷器的必须材料“氧化钴”(苏麻离青)的来源。所以明朝“洪武”“建文”二朝由于以上两个重要因素导致景德镇工匠人才不济,氧化钴短缺基本上未见到优质的瓷器传世与出土!
明成祖朱棣在位22年,永乐帝朱棣从其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得政权,把首都从南京迁移至北京,南京作为陪都,为了安抚南方一批宗室和官僚,仍维持南京朝廷和六部的建制,北京建成新都后,两京所用瓷器的数量和品种大大增加,朱棣帝对内、对外的赏赐也需要大量瓷器,因此对景德镇瓷器生产能力的提升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永乐”“宣德”由于郑和七次下西洋,进一步发展了与中西亚的贸易联系,带回了“苏麻离青”的钴土矿,这类西域青花钴料含铁量高,含锰量低。由于含锰量低,减少了青中紫红色调,在适当的火候下,能呈现宝石蓝的色泽,但也由于含铁量高,往往在青花部分出现黑铁斑点,这种自然形成的黑铁斑和浓艳的青蓝色相映成趣,也是永宣青花瓷器的成功之作。
成化一朝22年(公元1465—1487年),经过永乐、宣德二朝技术力量的积累,瓷器的风格在正统、景泰、天顺“三朝二帝”30年的变迁中潜移默化,成化年间景德镇御窑厂又是一个春天,一改永宣雄健豪放的风格,此时的瓷器造型玲珑秀奇,胎体细润晶莹,彩料精选纯正,青花钴料采用“平等青”色调柔和宁静,绘画淡雅幽婉,轻盈秀雅的风格独步大明朝。
釉里红瓷器创烧于元代。青花的呈色剂是氧化钴,呈色稳定;釉里红的呈色剂是氧化铜,极易挥发,因此对窑室的烧成气氛要求十分严格。元代景德镇工匠创造性地将二者珠联璧合地施于同一器物上。这一新的釉下彩品种的出现,是元代瓷器生产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釉里红瓷是瓷器中的一种釉下彩形式的产品,即为釉下的红色。其工艺为用氧化铜在瓷器的胎体上绘制图案,然后再施透明釉,在高温下还原烧制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