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胎画珐琅是清代皇室自用瓷器中zui具特色,釉上彩瓷中最为精美的彩瓷器。从康熙的色浓庄重至雍正的清淡素雅,到乾隆时的精密繁复的雍荣华贵,使珐琅,这一洋味十足的彩料在瓷器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集中西风韵于一身,画尽了皇家身份的高贵与荣华。
珐琅彩瓷器是中国彩绘瓷器中最著名的品种,是中国制瓷工艺发展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顶峰时期的产物。
碗撇口,深腹,圈足。碗内施白釉,外壁以胭脂红为地,饰以春夏秋冬四季花卉。底青花楷书“雍正年制”双行四字款。这种胭脂红、珐琅彩最名贵釉料于一体的装饰方法在雍正珐琅彩瓷器中极为罕见。
碗撇口,弧壁,圈足。内施白釉。设色娇艳,使用名贵珐琅料,外壁以珐琅彩绘鹧鸪,象征太平,安逸景象。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蓝料彩楷书“雍正御制”双行四字款,此碗图案描绘细致入微,设色清雅,令人赏心悦目。
雍正六年以后,在雍正皇帝的直接干预下,随着造办处自炼珐琅料的成功,和愈来愈多的宫廷书画家参与珐琅彩瓷器的绘画和写字,珐琅彩瓷器的生产遂取得较快发展。从当时造办处档案记载来看,雍正六年,造办处新炼的珐琅料有月白、白、黄、浅绿、亮青、蓝、松绿、亮绿、黑等九种颜色。新增珐琅料有软白色、香色、淡松黄色、藕荷色、浅绿色、酱色、深葡萄色、青铜色、松黄色等,共九样。造办处自炼珐琅料的成功,不仅摆脱了珐琅彩瓷器生产因依靠进口料而可能产生的捉襟见肘的窘态,而且新增加的彩色品种亦可使画珐琅人在表现物像时更加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