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化青花折枝花卉纹卧足杯3016万元成交 成化年间审美风尚大变,为迎合皇帝和万贵妃品味,御窑厂改制玲珑巧器。此杯尺寸小巧,胎体细致精巧,器形玲珑,青花柔和淡雅,属典型成化青花风格器物。底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成化带款瓷器中,以此纹饰小杯最为珍罕。苏富比专家朱汤生先生曾认为,此类成化卧足杯是可与成化斗彩鸡缸杯媲美之器。同类器物存世有二,一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出自清宫旧藏。另一件收藏于上海博物馆。台北故宫虽以珍藏有众多成化精品闻名于世,却无此类卧足杯。 青花团花纹卧足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有专家认为,此类卧足杯在当时被用作饮茶器,“饮茶常识告诉我们,茶的浓度与茶杯的容量成反比。以容量仅数十毫升的小杯饮茶,茶汁必浓苦。……其器胎稍厚,端拿不烫手,口坦而浅,便于散热。当时这种饮用熟茶的习惯,在后世逐渐发展成为风行的所谓“功夫茶”。 明成化斗彩花绘高足杯1185万元成交 成化斗彩,釉色娇艳如宝石,历代无出其右。成化十二年,万贵妃宠冠后宫,获封皇贵妃,对明代宫廷朝野影响至深。此后数十年,宫廷用度奢靡,成化斗彩也大多出自这前后十年间。成化斗彩瓷,从拉坯至施釉上彩,须经多次窑烧,工艺复杂缜密,以烧造极难著称,成品珍稀且多为观赏把玩小器。2011年苏富比玫茵堂专场成交一例形制相同,纹饰有别的成化斗彩高足杯,可咨比较。 2011年苏富比拍明成化斗彩团莲纹高足杯 康熙、雍正年制鸡缸杯,均高度参照成化原器,青花质细且薄,通体釉色莹澈婉润,粉淡细腻。细观成化斗彩鸡缸杯,不难察见一种釉色的缺失——黑釉。成化杯之上,鸡尾仿若呈黑,实际以淡褐彩覆盖釉下青花绘制。成化年间欲制润泽而牢固的黑釉,遍寻良法而不得,直至清代始见突破。康熙窑率用黑釉绘画鸡尾,然而色哑无光,甚易剥落,还要罩施粉青或紫釉加以巩固。及雍正时期,真正的黑釉终于锤炼而生。新釉为瓷器纹饰渗入书画效果,无论书法题字,抑或绘画竹石、雄鸡尾巴,皆相得益彰。盛极一时的黑釉,为工匠开辟造瓷新径,令羽毛型态倍见自然流丽,鸡群跃跃欲动,釉色烨然。 清乾隆洋彩月白地锦上添花开光篮花图茶碗757万元成交 清宫珐琅彩瓷分两类,一是瓷胎画珐琅(珐琅彩),一是瓷胎洋彩。洋彩与珐琅彩,都是采用珐琅釉,因而长期以来被混为一谈,其实两者之间从制作地点、绘法、纹饰、题词、印章、款式等都有所不同;民国以后“洋彩”又常被误称为“粉彩”。 何谓洋彩?督陶官唐英说:“洋彩器皿,本朝新仿西洋法琅画法”;“圆琢白器,五采绘画,摹仿西洋,故曰洋彩”;再释:“人物、山水、花卉、翎毛无不精细入神。所用颜料与法琅色同。” 乾隆洋彩开光花篮图茶碗 台北故宫藏 根据档案与实物,唐英所说洋彩必须符下列四要件: (一)使用了西洋明暗光点装饰图案,主要以光点表现圆状物体; (二)花卉叶纹上大多以白料渲染,表现出枝叶的光影明暗,此一绘法几乎未使用于瓷胎画珐琅上; (三)人物纹饰明显采用了西洋明暗阴影透视技法。 (四)西洋花卉的使用,如洋菊与洋莲等洋花:部分纹饰应用了西洋花草藤蔓纹饰图案设计构图。 洋彩器上充满了代表清高宗个人的印记,例如御制诗、“乾隆辰翰”、“惟精惟一”、“乾隆”等款印,充分说明清高宗对洋彩的重视,或可解读为清高宗认为洋彩足以代表乾隆盛世创新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