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票是20世纪50年代至85年代中国在特定经济时期发放的一种购粮凭证。 中国最早实行的票证种类是粮票、食用油票、布票等。粮票作为一种实际的有价证券,在中国使用达40多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已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收藏者的新宠。
那时候,必须凭粮票才能购买粮食。其实凭票供应不是我国最早采用的,苏联在十月革命后,当时国内不稳定,内战不断,商品缺乏,就采取商品有计划的分配,发放各种商品票证,苏联最早的票证是1916年的鞋票。 美国也在二战时期商品紧张时,发放了各种商品票证,其种类也不少,这其中就含有粮票性质的票证。现在还有一些国家仍然采用凭票供应方式,如朝鲜、越南等一些国家。
美国也在二战时期商品紧张时,发放了各种商品票证,其种类也不少,这其中就含有粮票性质的票证。中国取消粮票后还有一些国家仍然采用凭票供应方式,如朝鲜、越南等一些国家。
中国的粮票种类数量有“世界之最”之称,全国2500多个市县,还有一些镇、乡都分别发放和使用了各种粮票,进行计划供应,还有一些大企业、厂矿、农场、学校、政府、机关等单位。
粮票是特殊经济条件下的历史产物,票面题材广泛,印制精细,具有时间性、地域性的特点。经年累月的岁月侵蚀,更使这种具有不可复制性的票证文物日渐稀少,珍品迭出,长期为海内外收藏爱好者所瞩目。
另外,有些发行于解放战争时期的公粮票,是解放战争时期革命军队在人民群众支持下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
1984 年,在经过两年多的物价体制改革试验后,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取消一切票证,粮食、猪肉、棉布、食油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深圳人率先过上了不用粮本、粮票的日子。
在 24 年后的今天看来,取消票证并不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但在当时,可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冒了非常大的风险。不仅仅是趟了政策的雷区,而且牵动城市最敏感的神经,造成了深圳市民的恐慌。
那个年代,我国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按户籍人口定量供应。深圳经济特区初期也是实行这种制度,当时群众买米要凭户口本或粮票,定量很低。特区成立几个月后,人口由办特区前的两万余人一下膨胀到几十万人,大量的建筑工人和其他人员进来了,粮食定量不够,有的人还没有粮票,只好到自由市场购入高价粮。因为粮票,当时不少人被逼回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