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瓷器生产出现了争奇斗艳的局面,南方的越窑青瓷和北方的邢窑白瓷因其独特的艺术成就而技压群芳,成为当时瓷器的佼佼者,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美称。所以,唐代瓷器“南青北白”指的是南方的越窑青瓷与北方的邢窑白瓷。
一、南青的越窑青瓷
越窑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浙江上虞、慈溪、余姚一带古为越地,故称越窑,是中国越瓷的发源地。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在越窑的龙窑里烧制成功,因此,越窑青瓷被称为“母亲瓷”。越窑持续烧制了1000多年,于北宋末、南宋初停烧,是我国烧制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窑系之一。其中,慈溪上林湖一带烧制的越窑青瓷最为著名。据记载,五代吴越国钱氏王朝在上林湖曾设置过官监窑,专门从事生产釉色青绿、釉质莹澈的“秘色瓷”,作为宫廷用品,并向中原诸王朝进贡。于是“秘色瓷”就成为上林湖“似玉类冰”上乘青瓷的代名词。
唐代的文人雅士喜欢饮茶。越窑青瓷温润如玉的釉质,青绿略带闪黄的色彩能完美地烘托出茶汤的绿色,因此越窑青瓷受到了文人雅士的喜爱。盛行的饮茶风尚对越窑青瓷的形制也有所影响。唐代早期以瘦高的立型器为主,到了唐代晚期出现了荷叶式、花口式的盘和碗。瓷器装饰以光素为主,也有划花、刻花、堆贴和镂空的纹饰,以划花为多。常见的纹饰是花鸟、水草和人物等,线条流畅简洁,纤细生动。
唐代茶圣陆羽在其名著《茶经》中认为,茶具“越州上”,因为它“类玉”、“类冰”,“瓷青则茶色绿”。这虽是从饮茶的角度来议论,却反映了越瓷青色微浅,釉色透明又具幽美感,实属工艺与设计结合的完美佳品。唐王室墓出土的青瓷,证实青绿釉或是青黄釉都是秘色瓷的范畴。釉色中当以青绿色及湖绿色为上,这也印证了“千峰翠色”的诗句。
唐代"秘色瓷"造型严谨,釉色青翠均匀,色泽典雅,体现了盛唐时卓越的制瓷工艺水平。现今发现的唐代越窑"秘色瓷"都是陶瓷史上的精品。此时为越窑青瓷发展的顶峰。1987年4月,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在扶风县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发掘出13件越窑青瓷器,在记录法门寺皇室供奉器物的物帐上,这批瓷器明确记载为“瓷秘色”,从而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秘色瓷”。
二、北白的邢窑白瓷
白瓷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瓷器品种之一,创烧于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是在青瓷的基础上改进而烧制成的。白瓷的诞生是我国陶瓷发展的一个飞跃,为此后历代各种彩绘瓷器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到了唐代,白瓷的生产进入到全盛时期,白瓷窑口林立,多在北方。有河北邢窑、定窑,河南巩县窑、鹤壁窑、密县窑、登封窑,山西浑源窑、平定窑,陕西耀州窑,安徽萧窑等,其中以邢窑最为著名,质量极佳。陆羽《茶经》中称赞邢窑瓷器类银类雪。
1957年西安隋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出土白釉双连龙柄传瓶、鸡首龙柄壶。墓主李静训身世显赫,自幼得宠,然而不幸9岁早夭。在李静训墓中随葬了大量的精美物品,有波斯的金银器皿、镶嵌玉石的项链、结构精巧的手镯、精美别致的瓷器等。出土瓷器17件,有白瓷双连龙柄传瓶、龙柄鸡首壶、小扁瓶、小盆、小罐、小瓶等。
白釉鸡首龙柄壶高27.4厘米、口径5.9厘米、足径7.1厘米。肩部前置鸡首流,作昂首鸣叫状,后为龙形柄,龙俯首衔口沿。肩部置对称环式耳,作双瓣重合状。体施半截白釉,有细小冰裂纹。器造型挺拔秀美。鸡首壶始见于三国时期,两晋、南朝时期多见,多为南方青瓷制品,也有黑釉器。早期鸡首壶器身较小。南朝至隋代,壶身修长,颈部变细,柄加长。鸡首壶至唐代以后渐渐消失。
1954年西安隋大业六年郭家滩姬威墓出土白釉束腰盖罐。姬威为隋代金紫光禄大夫,龙泉、敦煌二郡太守,先后为太子杨勇及权臣杨素之幸臣、亲信。其墓中随葬品丰富。
白釉束腰盖罐通高16.9厘米、口径9.3厘米、底径12.4厘米。器身施白釉,釉莹润洁白,有细小冰裂纹。造型优雅简洁,形制别致。陕西博物馆收藏有同墓出土的白釉束腰盖罐(缺盖),形制相同,通高12.5厘米、口径12厘米、底径18厘米。
白釉唾壶高16.5厘米、口径14.8厘米。其形似尊,上部为漏斗形碗状,圆球腹,平底刻“永”字。应为河南巩县窑制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相似的器物。
白釉执壶高12.1厘米、口径6.9厘米、足径6.5厘米。撇口,短颈,丰肩,鼓腹,平底,伪圈足,腹一侧有曲柄,一侧有圆筒形短流。此壶造型圆润饱满,短流平底,为唐代早期的典型式样。
白釉龙柄执壶高21.7厘米、口径7.8厘米、足径6.2厘米。短流,龙形柄,龙首衔口沿作汲水状。龙身弯曲,似蓄力待发,生动形象。通体施白釉,釉色温润细腻,器形端庄隽秀,为唐代邢窑制品。
白釉莲瓣座烛台高30.3厘米、口径6.5厘米、足径17.5厘米。烛台由灯盘、台柱和承座三部分组成,灯盘呈杯形,台柱细长挺拔,饰瓦棱纹,灯座凸雕莲瓣纹,叶瓣呈浮雕状,富有立体感。造型独特,胎质细密坚硬,釉色白润,保存完美,为邢窑精品。烛台作为古代灯具之一,历史十分悠久,战国秦汉时就有铜烛台,《楚辞》:“室中之观多珍怪,兰膏明烛华容备。”三国两晋时瓷质烛台出现,有羊形、狮形等,唐代诗人皮日休《夜会问答十》曰:“莲花烛,亭亭嫩蕊生红玉。”这件烛台造型挺拔,亭亭玉立,座为莲花,雅致清新,美观实用,当为唐时的一件“莲花烛”。
白釉长颈瓶高22.2厘米、口径6.9厘米、底径7.2厘米。侈口,长颈,圆腹,圈足外撇。通体施白釉,釉色洁白,积釉处泛青,釉面有冰裂状开片,通体光素无纹。唐朝时期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往来频繁,随着西亚金银器的不断传入,瓷器生产中也流行仿制金银等器的热潮。这件长颈瓶的器形源于铜器,与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长颈铜瓶十分相似,造型端庄,轻盈灵秀,保存完美,尤为难得,为邢窑制品。
白釉辟雍砚高7.2厘米、口径14.8厘米。因形制如辟雍环水,故得名。辟雍砚,得名于汉班固《白虎通·辟雍》:“辟者象璧,圆法天;雍之以水,象教化流行。”辟雍砚始于东汉时期,魏晋时期多流行三足或四足的青瓷圆砚,南北朝时期则变为五足到十足不等,隋唐时期的辟雍砚形制为砚面高凸,砚足数量明显增加。唐代杨师道在《咏砚》中有“圆池类璧水,轻翰染烟华”之句,说的就是辟雍砚。1986年陕西礼泉唐长乐公主墓出土有白釉辟雍砚;2003年洛阳老城区义勇街唐代瓷器窖藏出土了大量白瓷器和陶器,有不少形制较大的辟雍砚,均与此砚形制相似,反映了共同的时代特征。
白釉带盖唾壶盘口、扁圆腹、平底。器有盖,配以桃形钮。唾壶,西汉时期已有。安徽阜阳西汉墓出土有漆盂,外底铭“唾器”字样。东汉时期南方烧造有青瓷唾壶,三国、两晋时期为日常用器。据晋人贺循《葬经》的记载,晋人把唾壶作为随葬用器。青瓷唾壶最为多见,也有黑瓷及白瓷等制品。此壶为唐代的典型器。
白釉环柄杯高7.7厘米、口径10.5厘米、底径4.7厘米。造型仿自唐代金银杯,侈口、弧壁、折腹、圈足,环柄如银丝弯卷而成。器形与西安沙坡村唐墓出土的银环柄杯如出一辙。
釉堆塑龙纹烛台高25.4厘米,上部为杯形托盘,中间为灯盏,托盘外饰以一圈莲瓣纹;中部为台柱,堆塑蟠龙装饰缠绕在台柱;底部为另一较大的圆形托盘,下置高圈足。工艺精湛,装饰龙纹立体感强,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北京故宫博物院和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有形制相似的唐代青瓷制品。
白釉贴花双龙耳瓶高42.5厘米、口径8.8厘米、足径9.4厘米。双龙柄衔口沿,肩部贴塑宝相花纹。白釉发黄。双龙耳瓶出土较多,以光素无纹者多,贴花装饰较少见。双龙耳瓶为唐代瓷器的典型器,除白瓷外,有青釉、三彩等品种。
白釉碗高5.3厘米、口径16.2厘米、径7.7厘米。玉璧形底,胎质坚细,釉色莹润,器形规整,为唐代邢窑制品。唐代邢窑烧制的产品有碗、盘、杯、盒、瓶、壶、罐等,其中碗有多种形制,玉璧底碗是邢窑代表性器物之一,有的阴刻“盈”或“大盈”款识,应是为唐代大明宫大盈库定烧之器。
唐代瓷器制作精巧,浑圆饱满,反映出唐人爱好丰腴的美学意识,时代特征鲜明。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备受推崇,且造型丰富,工艺精美,代表了隋唐时期瓷器发展的极高水平,让我们领略了中国瓷器文化灿烂的艺术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