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志趣 » 供应信息 » 收藏品 » 瓷器

邢窑

  • 发布时间:2018-12-08 14:14:42,加入时间:2018年11月06日(距今2044天)
  • 地址:中国»江苏»苏州:中华园西路99号新江商务大厦七楼
  • 公司:江苏鉴宝斋拍卖有限公司, 用户等级:普通会员 已认证
  • 联系:夏程露,手机:15962667527 微信:jsjbz88888 电话:0512-57781557

,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唐代著名的瓷窑,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是隋唐时期七大名窑之一,是中国北方早烧制白瓷的窑场,在唐代有着“南青北白”之说 。五代(公元907-960年)时仍烧造

昕州窑址位于河北邢台市所辖的内丘县和临城县一带,是中国白瓷生产的发源地,在中国的陶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邢州以历史上古邢国而设立,建于北周隋唐的地方二级政区,主要生产白瓷及其它釉色瓷器,与南方越窑形成‘南青北白’相互争妍的两大体系,奠定了瓷器的历史地位,具有划时代意义。   遗址已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唐代白瓷的制作工艺,经专家研究试验已摸索探究出来,并在其主要产地临城县被仿制成功,千年名瓷重新放出迷人的光彩。

唐代的陶瓷业,技术上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陶瓷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由

于整个制瓷业技术的提高和改进,出现了大量瓷窑,而在所有的窑口中,以南方烧制青瓷的越窑(今浙江余姚)和北方烧制白瓷的受人们推崇,大体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越窑的青瓷和的白瓷代表了当时瓷制品的水平,同时著称于世。陆羽《茶经》这样评价:“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皮日休《茶瓯诗》写道:“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坠,轻如云魄起。”段安节《乐府杂录》记载,唐大中初年,有调音律官郭道源者,“善击瓯,率以越瓯、邢瓯共十二只,旋加减水于其中,以箸击之,其音妙于方响。”李肇《国史补》中说,“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从唐代这些文献记载可知,唐代生产的白瓷,其质量是十分精美的。釉色洁白如雪,造型规范如月,器壁轻薄如云,扣之音脆而妙如方响。同时,也因其数量增多,又因其物美价廉,除为宫廷使用外,还畅销各地为天下通用。 但是,长时间以来,唐代遗址究竟在哪里,一直是中外陶瓷学者关注的问题。李竈《国史补》中有“内丘白瓷瓯”的记载,故一般研究瓷史的学者都认为的遗址当在内丘。可是,河北的陶瓷研究学者和文物工作者从1952年起到1972年,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曾对邢台地区所辖的沙河、邢台、内丘三县进行过七次考察,虽发现一些窑址,但唐代的窑址没有发现。到了1980年,又向北在与内丘相临的临城县进行普查,终于在这个县的祁村、岗头村、西双井村发现了唐代的窑址群。至此,为中外学者一

直关注的“之谜”终于破解了。所以,1992年出版的《中华文明史》明确指出,唐代白瓷“河北临城有名”。1982年至1994年底,内丘县文化馆业务人员在内丘县境内又查出遗址20多处。

唐代白瓷,作为传世品尚未见到,但作为出土文物,在全国各地唐代遗址中却发现不少。河北陶瓷学者对出土实物标本经过分析后认为,邢瓷不论是胎质和釉质,和三氧化二铝所占的比重都是相当高的,无疑需要高强度的焙烧温度,据计算,邢瓷的胎质和釉质,是经过1380℃以上的高温烧成的。邢瓷的物理性能,与现代世界制瓷业进的所谓“硬质瓷”的烧成物理要求十分接近。河北的陶瓷学者认为,邢瓷的物测结果,为“硬质瓷”烧成于中国提供了有力证据,把薄胎细瓷的起源提前了近10个世纪。

历程

从出土文物看,隋代陶瓷工艺没有显著进步,发展到唐代,陶瓷工艺在制工的精巧和造型与上色的艺术水平方面都有很大发展,尤其到了唐末五代,有重要发展。五代历史虽然短暂,但新的政治中心出现和新的经济因素的增长,工艺美术也有发展。江南吴越地区相对安定,陶瓷工艺尤其是青瓷在当时引起普遍重视。从明朝起流行着五代时曾出现一种所谓“柴窑”青瓷之说法,后周世宗指定烧制瓷器的釉色是“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明代记载柴窑的特色是“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古文献记载“柴窑”的名称来源于世宗柴荣,柴器之说尚无证论。

越窑的青瓷和刑窑的白瓷是唐代陶瓷中两大代表体系,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发出夺目光彩。绚丽的唐三彩陶瓷更是工艺史上的奇葩。陆羽的《茶经》中对越窑青瓷与刑窑白瓷做过生动的对比品评,说越窑青瓷象冰象玉,刑窑白瓷象雪。有观点认为青瓷,中国瓷器的开始。“古镜破苔”、“嫩荷涵露”是形容刑窑的颜色和动人的光洁。唐代越窑青瓷的烧制成功,在于它对温度的控制,越窑青瓷三大进步还在于烧制原料“花石”的完美运用,以至陶瓷上色均匀、柔润。“古镜破苔”、“嫩荷涵露”用来形容越窑青瓷鲜丽之颜色和光洁之动人。越窑流行的装饰纹样有莲花、牡丹、宝相花及各类动物图案,还有波斯风格的联珠纹,体现出盛世唐朝的开创精神。

发展

白瓷的发展起步较迟,而白瓷到唐朝中期已非常流行。唐墓出土的白瓷碗,胎土白洁,细如澄泥,釉色明净,据此可以证明白瓷同样是瓷器中之上品。唐代白瓷除外其他产地之白瓷质地制工也较优良,江西州窑也是当时白瓷的中心。唐三彩一般为黄、绿、白(蓝),其发展是从汉代单色釉(绿)到北朝的黄釉绿色再到唐三彩。三彩釉陶是一种低温铅釉的彩陶器,色彩绚丽,造型生动,在唐代釉瓷中是一个很特别的品种,俗称“唐三彩”。三彩陶器巧妙利用了釉色的变化达到富丽华美的装饰效果。色釉中蓝彩较罕见。唐三彩的烘造地点主要在长安及洛阳两地,唐三彩造型丰富多彩;有生动传神感人的人物偏和动物偏,还有房屋用器的模型。

器物造型朴素大方,线条饱满酣畅,制作规整精细,釉色银白恬静,给人以既雍容饱满而又凝重大方的美感。

胎质

瓷器的釉色有白、青、黑和褐黄等多种。白瓷按其胎、釉的质地,可以分为粗、细两大类。

1、粗白瓷

白釉罐

白瓷的胎质又有粗、细之分,粗胎的一类胎色灰白,胎质粗糙;细胎的一类胎体致密,胎色较淡,但仍不够白,往往施一层白色化妆土。

粗白瓷的釉质较细,有些还有细碎的纹片,釉色为灰白或乳白色,还有黄白色。

粗白瓷产量大,生产过程中,不管是捏练还是陈腐都不够充分,白中常泛黄,到五代时部分产品的工艺水平有所提高,胎体中少有气孔夹砂现象,烧不熟的现象已基本克服,渐趋细腻。

2、细白瓷

细白瓷的胎色纯白,个别的白中闪黄釉质很细,釉层中有微细的小棕眼,器物多施满釉,釉色纯白或白中微泛青色。白釉又有粗细之分,以粗者居多,细者占少数。

细白瓷在加工工艺上,每个步骤都很讲究,烧成后白度很高。的精细白瓷,选用优质瓷土烧成,胎质坚实细腻,胎色洁白如雪,釉质莹润,有的薄如蛋壳,透明性能极好。一般器物纯白光亮,有些则白中微微泛青。

釉层

是镁釉,高温下黏度大,釉面易光滑平整,光泽度好,但釉色有乳浊感,不透明,釉色稳定,多呈白色或白中泛青的色调。这就使乳浊釉对胎体有良好的遮盖性,器物施釉到底,质优者足心也施釉。而当时的定窑产品釉料配置不稳定,就釉而言也分粗细两种,都不够光洁,光泽度差。

器型

白釉碗

有盘、碗、杯、托子、瓶、壶、罐和注子等。

白瓷多素面无装饰,到了唐代中期以后特别是晚唐五代,器中也出现了雕塑、堆贴、印花、刻花、压边、起棱、花口等装饰方法。

底款

带有底款的瓷器属于细白瓷,为官用或皇室用品,特点是瓷器底部刻有“盈”、“翰林”或墨书“翰林”。

1、底部刻有“翰林”款字,为唐代翰林院在定烧的瓷器,现代常见都刻在罐上,不排除碗上没有“翰林”字款;

2、刻有“盈”字款器物,是唐代大盈库在定烧的瓷器。

“盈”字乃是唐代宫内大盈库的简称(皇家私库),是贡品,也只有是皇家自用,外人不能随意使用,赏赐除外。“盈”字款常出现在的白釉碗上,也不能排除罐上没有“盈”字款。只是出土发现的较少。

是唐代北方白瓷的主要产地,在内丘县。1984年始终对内进行调查,发现古窑址二十八处,分为西关和中丰洞两大区,在窑址采集到大量标本,有白瓷、青瓷、黑瓷

、酱瓷,同时也发现了三彩。这些三彩标本据分析是中晚期产品。发现的三彩胎质细腻,呈白色或淡红色,均素烧后施釉复烧而成。三彩釉的烧成温度低于素烧温度,复烧过程中不会再变形,损坏较少,故出土的带釉标本少,素烧残器多。釉质莹润,流动性很强,釉层可见极细的开片,器物按釉色有淡黄单色釉、深咖啡单色釉和三彩釉。三彩施赭黄、深绿、褐红、白等色,釉层凝厚,色调从淡到浓,融和绚丽,斑驳多彩。 出土的三彩器有三足罐、双耳罐、平底盘、弇口钵、杯等。另有人形灯和动物塑像,都造型生动,不像民间用器,可能是贡品。三彩杯和扬州唐代中期墓葬出土的造型完全一致,也可能属外销品。

王志平,高级鉴定评估专家,生于上海,从事文物鉴赏,擅长古陶瓷、古玉、青铜器、杂项类研究鉴定评估,师从上博研究馆员张尉(玉器)、陆明华(古陶瓷),当代鉴定大家蔡国声(瓷杂)、高阿申(古陶瓷)等大师。曾攻读文博、上博系统文物高研班,获高级鉴定评估职称从业证,曾担任上海市文联艺术品鉴定中心瓷器玉器专项鉴定评估师。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