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敷治疗学是阐述贴敷疗法治疗疾病一般规律的特色学科。它综合了中医基本理论、经络、中药和贴敷等多方面的知识,使贴敷疗法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简便高效易于推广的特点。
贴敷疗法,又名“穴位贴敷疗法”,简称“贴敷”“敷灸”“敷药”等。它是在针灸学基础上应用中药作用于腧穴,通过经络对机体的调整作用,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疗法。该法属中医外治法,但有别于外科直接疗法。它既可治外症,又可内病外治。随着内服药物疗法毒副反应和耐药性的增加,以及放化疗所带来的杀伤性损害,中药贴敷疗法日益受到重视。由于此方法简单易行,安全性高,且治疗各科疾病确有良好的效果,故临床应用较广。
穴位贴敷疗法是整个贴敷外治法的一部分,它是在药熨、涂敷等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穴位贴敷疗法历史久远,早在《内经》成书以前,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就载有“蚖·····以葪印其巅”,即将白芥子捣烂后外敷头顶正中(百会穴),使局部皮肤发泡,治疗毒蛇咬伤,此为最早的外治法记载。
汉代名医华佗,除擅长外科、针灸治疗外,也有过贴敷疗法,如《后汉书*华佗传》记载其手术治疗“肠痈”,开腹缝合后“敷以神膏,四五日创愈”;治疗内科伤寒病症,“当膏摩火灸之即愈”。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也曾提到:“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说明汉代以前通过外敷各种药膏治疗内外诸疾已相当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