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币是历史文明最忠实的见证者,它既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又是特殊的商品、精美的艺术品。一枚不起眼的古钱币,在方寸间记录下了一个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传承。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铸币的国家,其品种纷繁,从商代的贝币、战国的刀、布币,秦代的方孔圆钱,再到清末的机制币。这些古钱币使我们越发能够了解到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构成了钱币收藏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门类。千百年来,古钱币历经沧桑,存世数量越来越少,投资价值日益升高。
天启通宝:背面有字的天启通宝是明代的,明光宗未铸钱,因其在位仅数月,未及铸钱,其子明熹宗于天启元年先补铸其父年号“泰昌”钱,称“泰昌通宝”。此钱为小平钱,真书直读,铜色淡红,也有黄铜钱,版本不多,有背月,背星钱,还有钱径达2.9厘米,大如折二钱的宽郭大样钱;也有钱径2.3-2.4厘米的小钱。明熹宗铸泰昌通宝钱只一年,次年便开铸“天启通宝”,同年设立了户部宝泉局,称“钱法堂”,从此由户部主管铸钱。所铸钱币主要用于军需,军队的铸钱炉只保留西北三镇,东南的一律取消,这时全国形成了三个造币中心,分别为两京及四川地区,但天启三年(公元1628年),宦官魏忠贤专权,宦官乱政,滥铸情况又出现,地方钱局大量出现,因此所铸的天启钱版本极多,差异大。钱背文大量的出现记地,记局,记重等形式。此前仅万历时期出现过,但版本有限。所以明朝钱币制式的复杂时期是从天启年间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