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市场》: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发展存在怎样的困难,这些困难该如何解决
李卫东:一是商业诚信问题。随着拍卖在全社会影响力的提升,近年来出现了多种以“拍卖”为名义的诈骗性拍卖行为,此类活动已在全国各大城市蔓延,严重影响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形象和声誉。还有,社会上一些法人、非法人组织和个人,未取得拍卖资质,更未取得文物拍卖资质,却公开从事营利性的文物艺术品拍卖活动,包括很多网络拍卖。这些非法行为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对正规合法经营的拍卖主体形成不正当竞争。
此外,“拖欠货款”也是当前艺术品拍卖市场中的顽疾。上述严重影响市场秩序的行为应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严厉打击,还拍卖市场一个公平有序的环境。
二是行业监管问题。由于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的高速发展,对一些法律法规开始出现不适应。近两年,政府有关部门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陆续取消了工商备案、下放了文物资质审批、取掉了全国统一的文物拍卖资质年审等,为拍卖企业带来极大便利;但目前诸如文物拍卖标的审核,文物类野生保护动物制品交易、文物艺术品进口环节增值税等问题仍需政府有关部门逐步协调解决。
三是产业配套问题。比如市场征信手段缺失,业态结构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既要政府有关部门尽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也需要行业协会推动培育以拍卖为核心的相关产业发展,以提升拍卖市场的整体服务价值;同时,需要继续调动与整合资源,加快搭建行业与社会资源对接平,国内与国际资源对接平台。
四是企业质量问题。比如人才缺失、业务同质化、品牌缺失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努力,加快培养行业人才体系,引导企业多元化业务和多样化模式发展,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打造企业品牌影响。
《艺术市场》: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中国艺术品拍卖的发展受益于哪些方面,又为改革开放增添了怎样的光彩
李卫东:中国文化艺术品拍卖的25年发展,受益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这是艺术品交易发展的市场前提。
其次是政府部门对拍卖这种新兴产业的大胆探索和扶持,并以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行业有序发展。
再次是文化消费的兴起,改革开放40年奠定了我国人民的经济基础和文化素养,尤其是近5年来直接推动了艺术品市场的繁荣。
与此同时,25年来,艺术品拍卖为我国经济建设、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一是通过文物艺术品拍卖,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历史认同感、爱国热情和艺术素养;二是通过拍卖文物促进了无数珍贵文物的回流,为公立博物馆和民营博物馆提供了重要的藏品来源;三是打造了我国文物艺术品的经济价值并取得国际话语权;四是造就了一批文物艺术品经营、鉴赏人才,催生有关院校开办拍卖、文博、艺术管理、艺术市场等专业;五是直接推动印刷出版、酒店会展等拍卖相关产业的发展,持续为国家创造税收。当前,艺术品拍卖每年人均创税高达20万元左右,远超其他高端产业。
《艺术市场》:在中国艺术品拍卖的未来发展中,又该如何深化“改革”,继续“开放”,让行业发展得以持续
李卫东: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际化是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实现新发展的战略措施。
在国际化进程中,我们应当着重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树立国际视野。我们要认真研究国际拍卖的发展趋势,正视中国文化拍卖的优势和不足,既要从世界一流企业数百年发展的经营理念、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中汲取营养,又要在“互联网+”时代寻求创新。二是坚持国际品质。未来国际拍卖业的竞争将是品质和品牌的竞争,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积极寻求高质量拍品,深入挖掘拍品的学术价值,构建新的资源体系和服务体系;提升行业经营服务能力,强化品牌意识;坚守诚信和规范。三是推进国际合作。通过国际平台搭建,进一步推动国际性人才培育、经营理念交流、信息共建和业务合作,努力把中国的拍卖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