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角杯

  • 发布时间:2021-05-24 00:12:35,加入时间:2014年07月01日(距今3955天)
  • 地址:中国»广东»深圳:绿地
  • 公司:北京保利拍卖有限公司, 用户等级:普通会员
  • 联系:刘先生,手机:13167014243 微信:a13167014243 QQ:1193571014

犀牛古代称为“兕”,犀牛角性寒凉,有解毒、镇惊、滋补等功效,因而从商周起人们就“以兕角为觚”,把犀牛角做成酒杯,以祛病延年。由于犀牛角易腐蚀,故留存至今的犀角杯多属明清时期,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犀角杯是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收藏的唐代犀角杯。我国古代将金银犀玉并列,作为财富和地位的标识,因而决定了犀角杯的珍稀程度。犀角杯的造型有平底和尖底两种,前者适合置于桌面,后者更适合手握。

犀角杯增酒之香,但用喝酒却应当是一种奢侈享受,目前非洲犀牛角的价格在每克1000左右,而亚洲犀牛角的价格更是非洲犀牛角价格的8倍到10倍。犀角即为犀牛之角,是世界上非常名贵的牙角料之一。犀角比象牙更为稀有,在古代它与夜光璧、明月珠相提并论。《战国策·楚策》曾载,楚王“遣使车百乘,献鸡骇之犀,夜光璧于秦王”;《汉书》记“南越王赵陀献文帝犀角十”;道教文化中的八宝之一就有犀角,然而宋元以前的犀角雕刻极为罕见。犀角之所以如此珍贵有名,其一古人有把犀牛形象作为崇拜物的习俗,如青铜铸造、瓷器刻画等的图案,认为犀牛可以辟邪、镇凶、保平安。此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犀角本身就是一种名贵的药材。它不象牛角等长在头顶,而是长在鼻子上,是由角质层纤维化而成的,有较粗的直线纹,互不连接,角上有一深沟,犀角底部还有小沙眼,形似蜂窝状。其呈圆锥型,稍有弯曲,长短不等,在十五至三十厘米之间,表面为乌黑色,内中渐浅,为灰褐色,也有浅灰黄色,性寒、味苦酸咸,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镇惊等功效。李时珍《本草·犀》说:“犀角,番名‘低密’,弘景曰‘入药为犀生者为佳’。”根据明代曹明仲《格古要论》论述,犀角有肥瘦之分,有黄、有黑,有淡如碧玉,黑中有黄花、黄中有黑花,“凡器皿要滋润,粟纹绽花者好,其色黑如漆、黄如肃,上下相连,云头雨脚分明者为佳”。

犀角又分为亚洲犀角和非洲犀角。亚洲犀角的长度一般在一尺左右,犀角的纤维粗,表皮和内肉呈现出像甘蔗纤维的粗丝状纤维。底部断口的切面也类似甘蔗的断面,有比较密集的细小粒点,被称为“鱼子纹”或“粟纹”。亚洲犀角的角质比较柔韧,棕褐色像深色蜂蜜,且不透明,角的正前方上部有一凹槽,在杯底的边缘上经常可看到凹进一段,角的正后方下部又有一条凸起,使杯的口部不是规整的正椭圆形,这种现象俗称“天沟地岗”。非洲犀角比较长且大,一前一后两个角,前长后短,最长的可达到二尺六七寸长。非洲犀角的角质看上去胶质感强,纤维比较细密,内肉呈半透明状,角也不如亚洲犀角柔韧,显得脆硬,受到干湿气候的影响时会裂,药用价值也低很多。非洲犀角大多出现在清晚期,从广州进口,故又被内地人称为“广角”,广角没有天沟地岗的现象。由于犀角的珍贵稀有,用来雕刻纯为实用的器具不多,通常以雕刻艺术品为主,兼具实用功能。犀角的原始形状为圆锥体,下端较大中空,上端尖锐,与其它角所不同的是犀角根部粗大,易于雕成杯形,因其价格昂贵,雕刻者不愿稍有所费,所以往往将它倒转过来制成盛器。另一方面,在古代,以犀角杯盛酒而饮是当时达官贵人的一种时尚生活方式。因犀角有清热解毒、定惊止血的功能,工匠把犀角做成酒杯,希望犀角的药性能溶于酒中,在饮酒的同时,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因此历史上传下来的多为犀角杯。此外由于年代久远犀角会被侵蚀,所以流传下来的犀角雕刻品少之又少,全国存世的还不足5000件,而且基本都是明清时期的作品。

犀角杯按雕刻的题材大致可分成花卉动物、仿古题材、人物山水以及素面四个大类,其中尤以花卉动物最为珍贵。

近日我公司有幸征集到一件,藏品重:0.65kg,口径:14.58cm 高:11.09cm,是存世稀少的亚犀的一种,价格昂贵,收藏升级市场极大,极其具有收藏意义。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