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自由和规则
1.秩序感(从游戏开始,培养孩子用完的东西要放回原处的规则意识)
守规则、秩序感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基础,如果孩子经常感受的是井然有序的家庭环境,和和睦睦的人际氛围,那么孩子就容易形成追求文明、规则的美好心里。给孩子制定规则,就要从守规矩、遵守秩序开始。包括:什么时间做什么事;用完的东西要放回原处;要学会等待、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等等。
A.什么时间做什么事;
适用场景:到吃饭的时候要放下手中的玩具区吃饭,如果有练琴、学画的时间,也要到什么时间就要做什么事。
B.用完的东西要放回原处
适用场景:孩子自己喝过水,让孩子自己把水杯放回原处,或者让孩子把看过的书送回原来的位置等,都适用这个规则。
C.要学会等待
适用场景:在游乐场和小朋友玩同一件玩具,或者等着看同一本书,或者一个可容纳有限人数的区域,都需要让孩子学会等待。
D.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适用场景:碰到孩子喜欢的东西,但这个东西又不属于自己时,要给孩子建立这样的规则意识。
2.懂礼貌(给孩子建立尊重别人、不能打扰别人的规则)
礼貌既是品质的特征,也是社交技巧,是拉近自己与他人的一座桥梁。在日常生活中,懂礼貌的孩子更容易让人接受,不打人、咬人,学习克制和谦让;当别人正在休息时,或者工作的时候,不去打扰别人,影响别人,这是孩子应该从小就树立的规则意识。
A.不打人、咬人;
适用场景:孩子发泄自己不满情绪是,有时会有攻击行为,这时要告诉他,可以发泄情绪,但不能伤害别人。
B.不能打扰别人;
适用场景:比如在公共场所不高声说话,在别人工作、休息的时候,不弄出大声,不打断别人的谈话等。
3.讲道理
给孩子建立规则,必须在讲道理的基础上进行。妈妈告诉孩子不能破坏东西,要学会说
“不”、并尊重别人说“不”。当孩子听从道理,明确了行为和后果之间的关系后,就能更好地遵守规则。
A.不能破坏东西
适用场景:当孩子破坏东西时,如打破杯子、弄坏玩具等,都应运用这一规则,让孩子明确地意识到行为与后果的关系。
B.学会说“不”,并尊重别人说“不”
适用场景:当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而别人并不认同时,父母应该运用这一原则,在宝宝头脑中强化一个概念——我是我自己的主人,我可以坚持自己的“认为”(意志);而别人也是他自己的主人,他也可以坚持他的“认为”(意志)
4.正确的自我保护
父母和老师保护孩子,应当引导孩子正确认识世界,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让孩子能够认识到什么对自己是安全的,什么对别人是安全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保障他的自由。
A.安全原则
适用场景:当孩子正站在高处或者从高处往下跳时,或者妈妈判断孩子做的事情对孩子来讲很危险的时候,妈妈一定要把孩子抱开,并告诉孩子:这样很危险。给孩子建立安全意识,让孩子明白,安全很重要。
当孩子处在危险的地方,可是孩子又在探索不希望被父母打断的时候,妈妈要让孩子意识到安全问题。如果孩子意识到了,觉得自己是安全的,妈妈可以站在孩子旁边暗中保护,随时保证孩子的安全。
B.“不可以伤害别人”
适用场景:当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游戏或者玩耍发生矛盾或争执时,妈妈要告诉孩子,一定不要伤害别人,伤害别人并不能解决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