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志趣 » 供应信息 » 收藏品 » 瓷器

泉州鉴定瓷器权威瓷器专家

  • 发布时间:2019-01-11 14:32:49,加入时间:2015年08月11日(距今3217天)
  • 地址:中国»福建»厦门:思明区厦禾路
  • 公司:厦门伯得富展览服务有限公司, 用户等级:普通会员 已认证
  • 联系:李小七,手机:18650013905 微信:Svan1126

青花瓷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引进、吸收伊斯兰教地区的技术和文化艺术,其发生、发展与繁荣,与对外文化、经济交流有很大关系。

1.青花瓷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器,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瓷坯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2.青花瓷小史

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

3.青花瓷与伊斯兰教地区交流的背景

陶瓷是连接中世纪东西方两个世界的纽带,同时又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中国古代陶瓷的对外交流始于汉晋六朝,发展于隋唐宋元,鼎盛于明清时期,海洋交流区域逐步从东亚岛弧扩展到印度洋两岸、乃至大西洋两岸,瓷器成为古代世界“中国制造”的标志产品。青花瓷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引进、吸收外来技术和文化艺术,是中国与伊斯兰教地区文化与经济交流的结晶。

4.青花瓷颜色中的伊斯兰审美青花瓷主要有两种额色(即蓝、白两色),而蓝、白两色并不是汉民族文化崇尚的颜色。青花瓷的色彩和釉下彩装饰技术与中国瓷器传统的单色调及刻画装饰差别很大,甚至可以说,青花瓷器的出现是与中国瓷器传统生产工艺的一次决裂。

青花瓷器起初并不受欢迎,明人曹昭在成书于洪武二十年的《格古要论》中记述“古饶瓷”时说——

“御土窑者,体薄而润。有素折腰样、毛口者体虽薄,色白且润,尤佳,其价低,于定(器)。元朝烧小足印花者,内有‘枢府'字者高,新烧大者、足素者,欠润。有青色及五色花者,且俗甚矣。”

曹昭的描述反映了当时士人对青花瓷的态度,很显然,这种新品瓷器不受汉族士绅的欢迎,他们认为,带有“青色”和“五色花”的瓷器显得非常粗俗。同样,《格古要论》对“大食窑”的评价是——

“以铜作身,用药烧成五色花者与拂郎嵌相似,尝见香炉花瓶合儿盏子之类,但可夫人闺阁中用,非士夫文房清玩也,又谓之国窑。”

对“大食窑”作如是评价的士人想必不会对源自“大食窑”技术的“景泰蓝"有更好的看法。因为,此类具有浓郁异域风格的器物不符合生长于农耕文化氛围中士绅们的审美习惯。

《格古要论》中的观点是元末明初士绅们对青花瓷的代表性评价,但是,这种评价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发生变化。

到明代中期,人们已经会欣赏、喜爱青花瓷器,并对其给予较高评价。

明人张应文在《清秘藏》中赞誉宣德青花——

“我朝宣庙窑器,质料细厚,隐隐桔皮纹起,冰裂鳝血纹者,几与官、汝窑敌。即暗花者、红花者、青花者,皆发古未有,为一代绝品。”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