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黎雄才(1910~2001),广东省肇庆人,祖籍广东省高要。当代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岭南画派卓有成就的代表人物。擅长巨幅山水画,精于花鸟草虫,画作气势浑厚,自具风貌,被评论界称为“黎家山水”。
黎雄才三十年代初的作品《潇湘夜雨》荣获比利时国际博览会金奖,1954年创作的《武汉防汛图卷》被美术评论界誉为“抗洪史诗”。
由于父亲黎廷俊擅长绘画,故黎雄才自幼受到艺术熏陶。17岁加入春睡画院,从高剑父学画。1931年毕业于广州烈风美术学校。1932年赴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学画。
1935年毕业回国任教于广州市美术专科学校。1943年任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副教授。1949年后任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兼国画系主任、教授。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艺术特色:
黎雄才以山水画见长,早年受高剑父影响,后融汇古 今,自成一格,尤以焦墨、渴笔写生独胜,风格老辣、雄劲。黎雄才的山水画饮誉海内外,独树一帜,荡气回肠,品位高雅,情趣盎然,用笔、用墨更让画坛同仁赞不绝口,每幅作品气势宏大,用笔飘逸,焦墨的运用栩栩如生。
其挥写之青山绿水,气势清旷绝俗,千峰竞秀,烟云氤氲,瞩目咫尺,意在千里。而他在山水画中之松,饮誉中外。
他的山水画是意境深邃的纯艺术珍品。他创造的艺术高峰,令世人瞩目。他对中国画,尤其对中国山水画的探索和实践是前无古人的。他在教学中常对学生说:师承古法,不能抛开前人搞国画;师承古法,不能古而不发,发展绘画艺术,要讲纯艺术,写画的艺术是什么?就是用文房四宝加国画颜料表达作者要表达的物象质感和意趣,画什么要似什么,似是似特征,和摄影照片有区别,国画要有国画的韵味,要反映出宣纸、毛笔、水、墨和颜料等绘画材料所产生的特殊效果,给人以艺术感染力。
黎雄才先生是画派大师,在绘画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人所共知。在书法方面,他取得的成就同样突出,只不过他的“书名被画名所掩盖”,因画名更盛,故其书法成就以往未曾得到比较充分的关注、重视和宣传。
黎雄才先生的书法造诣,首先表现在其对书法和绘画两者关系的深刻认识。他在私人笔记中,一再强调书法法则在绘画创作方面的作用。他强调,绘画应该向书法的执笔、运腕、以及各家法度,以至书法的表现精神等方面吸收精华。这是他对书法和绘画两者关系的理解。他不仅在私人笔记中提出,更是在画作中展现自己创作观。
作品价值:
黎雄才代表作品,无疑是《武汉防汛图》。
其传记记载,1954年夏,武汉遭遇百年不遇的长江洪灾,数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严重威胁。当时,武汉中南美专的师生,无一例外,投入到惊心动魄的抗洪抢险之中去。黎雄才亦不停奔波于极为泥泞和坎坷的堤岸上;参加抗洪抢险的同时,黎雄才用心观察、仔细写生,晚上在驻地对着画稿加工整理,深夜不眠。防洪抢险之后,历经一年多的苦心经营,在大量写生稿的基础上,创作出长达28米的《武汉防汛图》长卷。作品场面宏大,内容繁复,绵延数百里的抗洪、防汛、抢险的壮观景象,一一在人们眼前铺陈开来。很快,它赢得了“抗洪史诗”的美誉。
在2013年的北京拍卖会上黎雄才老师1984年的作品常青不老松图在当时拍出8千9百6十万的天价,继在2014年再广东一副松梅图在当时拍出2千12万的价格,在此之后黎雄才老师的作品出现在拍卖场时都会引起多方收藏家的关注,时常拍出上千万的价格,使黎雄才老师的作品在近些年在收藏家的眼中升值空间无限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