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白粉病在草莓的整个生长季节均可发生,苗期染病造成秧苗素质下降,移植后不易成活;叶片染病后严重影响光合作用,严重时病叶率可达45%以上,严重影响有机草莓的正常生长;果实染病后严重影响有机草莓的品质,病果率高达50%以上,影响有机草莓的产量、品质和经济价值。
看到种植朋友分享的图片,觉得好可惜。在草莓花果期一定要注重预防,防患于未然。
病原羽衣草单囊壳[Sphaerotheca aphanis(Wallr.) Braun.],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生育时期一般10月中上旬初发,至12月下旬盛发。最初发生在匍匐茎抽生及育苗期,保护地栽培发生更严重。
环境条件发生适温20℃左右,相对湿度80%以上。
往往在经历较高的相对湿度以后出现发病高峰,遮光可加速孢子的形成。种植在塑料棚、温室或田间的草莓,湿度大利于发病,低温也可发病,尤其当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交替出现,又有大量白粉菌菌源时易大流行。
传播途径北方以闭囊壳随病残体留在地上或塑料大棚瓜类作物上越冬;南方多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寄主上越冬或越夏,成为翌年初侵染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分生孢子先端产生芽管和吸器从叶片表皮侵入,菌丝附生在叶片上,从萌发到侵入需24h。每天可长出3~5根菌丝,5d后再侵染出形成白色菌丝丛状病斑。经7d成熟,形成分生孢子飞散传播,进行再侵染。
发病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叶柄、花、梗及果实。
(1)叶片受侵染初期在叶背及茎上产生白色近圆形星状小粉斑,后向四周扩展成边缘不明显的连片白粉,严重时整片叶布满白粉,叶缘也向上卷曲变形,叶质变脆;后期呈红褐色病斑,叶缘萎缩,最后病叶逐渐枯黄。
(2)叶柄受害有一层白粉。
(3)花蕾受害不能开放或开花不正常,花萼萎蔫,授粉不良。
(4)果实早期受害,幼果停止发育,其表面明显覆盖白粉;后期受害,果面裹有一层白粉,着色缓慢,果实失去光泽并硬化,严重时整个果实如同一个白粉球,严重影响浆果质量。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
(2)清理棚内或田间的上茬草莓植株和各种杂草后再定植。
(3)不要过量使用氮肥,栽植密度不要过大,果农之间尽量不要互相“串棚”,避免人为传播。
(4)发现病枝、病果,要尽早在晨露未消时轻轻摘下装进塑料袋烧毁或深埋。
(5)采用硫磺熏蒸技术,在温室内每百平方米安装1台熏蒸器,熏蒸器内盛20g含量99%的硫磺粉,在傍晚盖苫后开始加热熏蒸,隔日1次,每次4h。其间注意观察,硫磺粉不足要及时补充。熏蒸器垂吊于大棚中间距地面1.5m处。为防止硫磺气体硬化棚膜,可在熏蒸器上方1m处设置1个伞状废膜用于保护大棚膜。
药物及用量发病初期喷洒50%醚菌酯干悬浮剂3000倍液,或25%丙环唑乳油3000倍液,或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500~6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5000倍液。一般隔5~6d喷一次,连续喷3~4次。常规药剂防治效果不好,可使用白粉病特效药-告白,最快四小时脱粉,安全不伤蜜蜂能,草莓任何生长期都可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