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古籍善本拍卖行情的上扬,再一次将此类收藏推到了风口浪尖。而两年来书画拍卖市场逐渐降温,使众多买家跃跃欲试,涉足古籍市场。
一位在古籍拍卖方面堪称元老的专家将古籍善本市场形象地比作“一座可以挖得绝的矿”。因为古籍不同于书画,它的存世量固定,而且非常有限,买家群体也是以藏家为主。真正好的藏品,一旦交易就很少会再出现在市场上。这样一来,上乘的藏品上拍量日益减少。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北京嘉德和上海朵云轩开辟古籍善本专场拍卖的时候,还有为数不少的佳品出现,当时的古籍市场可说是明、清刻本的天下。珍
稀的宋元刻本亦时有所见。现在连民国的影印本乃至石印本也能上拍,而要想找一件珍稀的明清作品十分困难。
在艺术市场,书画的买家大多以经营为主,而古籍善本的买家群体可说是以藏家为主。古籍善本的藏家,不但需要喜欢古籍,还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文化涵养。在这三个条件的限定下,古籍善本一直维持着一个稳定且不大的藏家群体。 然而,近几年不断有些企业家意识到古籍善本的投资价值,并携带大量资金进入市场,他们尽管不够专业,但会请专家做顾问。加之全国涉足古籍领域的拍卖行也从过去的两三家,骤增至10余家。“僧多粥少”促使古籍善本的价格在短时间内出现了大幅上涨。
2006年春拍,一件清乾隆御题元刻本《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以308万元人民币高居成交排行榜首,刷新了善本书籍单件拍卖的纪录。但翻看此书过去的成交记录,就能发现它在2000年中国嘉德的秋拍中,曾以209万元成交,不到6年涨了近1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