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南昌小蓝经济开发区富山一路297号
二次灌浆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二次灌浆时,应从一侧或相邻的两侧多点进行灌浆,直 至从另一侧溢出为止,以利于灌浆过程中的排气。不得从四侧在第6周期出现的扩散过程,表明钢筋表面的传质过程速度已跟不上电化学过程,传质过程成为控制步骤。钢筋发生腐蚀以后,在钢筋混凝±界面附近混凝土孔隙液中的溶解氧不断被电化学反应所消耗,氧穿透混凝±向钢筋表面不断扩散以满足阴极反应的需要。由予抟质过程较慢,体系处于氧扩散控制。Yo现增加趋势,间呈现降低趋势,表明扩散过程的阻力随循环周期增加丽减小,扩散过程也更易进行。同时进行灌浆。
2、灌浆开始后,必须连续进行,不能间断。并尽可能缩短灌浆时间。
3、在灌浆过程中严禁振捣。必要时可用灌浆助推器沿灌浆层底部推动灌浆料,严禁从灌浆层中、上部推动,以确保灌浆层的匀质性。
4、设备基础灌浆完毕后,应在灌浆后3-6小时沿设备边缘向外切45度斜角(见下图)以防止自由端 产生裂缝 如无法进行切边处理,应在灌浆后3-6小时后用抹刀将灌浆层表面压光。
5、当灌浆层厚度超过150mm时,应采用豆石加固型高 强无收缩灌浆料。
6、当设备基础灌浆量较大时,豆石加固型灌浆料的搅拌应采用机械搅拌方式,以保证钢纤维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高,与水泥有一定的粘合力和抗酸、碱性,但价格贵、比重大,不易于分散,不宜于在常规的水泥增强制品中作用;碳纤维抗拉强度与弹性模量高,比重小,制成的纤维混凝土性能好,但价格十分昂贵。灌浆施工。 由于碳纤维与混凝土界面之问的粘结作用有限,最终往往出现碳纤维zuigao破坏,使碳纤维强度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大大降低预期加固效果。
加固用的灌浆料经常会出现的问题分析
在进行加固改造工程时,我们很多选择使用灌浆料进行加固补强的方式,因为灌浆料本身具备早强、高强、微膨胀、自流性的特点。工程多数为
废旧的梁柱工程,由于长时间的风化,化工原料的锈蚀,碰撞等问题,造成了混凝土梁、柱等部位的表面破坏问题。采用灌浆料进行浇注,是常
用的方法,也是造价比较低的方法。但是在使用灌浆料浇注的时候,出现最植筋技术既可用于已有结构的改造加固中,实现新旧混凝土构件的连接,也可以用于新建混凝土结构中框架结构、框剪结构后做填充墙的锚拉筋施工,以及解决钢筋漏埋,位置偏移等问题。化学植筋工艺简单、锚固快捷、安全可靠,对原结构损伤小,与焊接生根相比,不会产生应力集中现象,因而广泛应用于结构加固、补强、新旧结构连接、补埋钢筋、后埋钢构件等方面。另外,在民用及工业建筑中,经常需要进行结构构件、机械设备等的连接,而这些构件、设备的安装往往在主体结构施工时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同时进行。多的问题就是塑性裂缝的问题。
塑性裂缝多在新浇注的混凝土构件暴露于空气中的上表面出现,塑性收缩是指灌浆料在凝结之前,表面因失水较快而产生的收缩。塑性收缩裂缝
一般在高温天气或大风天气出现,裂缝多呈中间宽、两端细且长短不一,互不连贯状态,较短的裂缝一般长20~30cm,较长的裂缝可达2~3m,
宽1~5mm。
灌浆料表面出现塑性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为:灌浆料本身具备早强、高强、微膨胀、自流性的特点。灌浆料中的水泥通过水化反应产生强度,体
现出高强、早强性能,而灌浆料中的微膨胀剂则需要吸收水分才可以产生膨胀力,体现出它具有的微膨胀性能。在灌浆料凝固过程中,水化反应
产生的收缩力应与微膨胀分子吸水后产生的分子膨胀力保持相对平衡。如果强度增长过快,耗去的反应水越多,收缩力势必就增大;而微膨胀的
分子吸水减慢,膨胀力减小,此消彼长,裂缝就很快出现。
一般来说,针对这个问题,必须要做好养护措施,及时进行养护,
防止水分蒸发过快,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造成毛细管中产生较大的负压而使
混凝土体积急剧收缩,而此时混凝土的强度又无法抵抗其本身收缩,因此产生裂缝。因此,在使用灌浆料或对设备二次灌浆料时,应先把基础用
水湿润一下,灌浆料在灌浆完以后要继续保湿,连续7天有水养护,这样就能避免裂纹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