恽寿平作品拍卖价格多少钱一平尺
恽寿平的作品在以后各个朝代不断涨值,尤其是在咸丰同治年间,其书画价格达到巅峰。于是一些人为了谋取暴利,开始专门从事其伪作。以致“书因画并称,不独重也。今写生家,大半皆冒南田,南田画,得可值数十金矣”的程度。
这里的价格这并非虚价,在此后同治元年(1862)至光绪十四年(1888)的二十六年间,更是达到千金程度。各种文献记载恽寿平的画价几乎达到了“每幅直皆三五百金,卷册有至千金者”的高价,这甚至比宋元名迹都高。对于此种反常的市场状况,古董收藏家叶德辉就十分不服气。他认为古董艺术品市场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时代久远、遗存稀少的作品的价格应该高于晚近而数量众多的作品。难怪号称鉴藏家的李芝陔也嘲讽道:“明时书画,索值尚廉,故收藏家多。今三王吴恽精品卷册巨迹,有至千金者。穷措大何与多钱贾争胜耶”。
清 恽寿平《花卉册》
然而,其画价还是有涨有落,这也是市场的正常现象。到清末民初时期,就下跌许多。1877年,翁同龢在上海发现,不到20两的价格就可买得一件“四王”的作品。而在1882年《申报》刊登的画价中,王翚长卷与恽寿平册页价格也都只在20两出头而己。无怪乎常年居沪的裴景福后来感慨到:当日书画价廉,恽王精册仅百金。与之相比,海派名家任熊作品则可以卖到300两,足见其低廉。至民国初年,价格更是下降不少。
究其原因,其实跟其时的艺术品市场形态有关。当时上海售卖当代书画家作品的笺扇店相对古董店来说要发达得多。加之古书画总体来说市场又十分狭小,城隍庙等地的书画店铺多半推销的是海派画家的作品。对此,民初寓沪的黄宾虹曾观察道:“辛亥以前,荐绅之家,多谈时人笔墨,余无闻知。由是而任氏画派特盛……,不任尝乘余闲,遍览市肆,延访书画名家。其所习见习闻者,舍此而外,无与立谈类。久之知有一二商人,稍稍收度四王、汤、戴真迹,家延画士,晨夕临摹……。”因此导致了海派画家价格突高,且十分畅销,而清代画作如四王恽寿平等作品却少有人问津,卖不到好价钱。但这终归只是暂时的,事实已证明,随着艺术市场的完善,恽寿平书画价值已越加突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