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3月,国民党政府财政部颁布了《废两改元令》和《银本位铸造条例》,决定结束各省分铸银元的局面,将银币的铸造权收归于设在上海的中央造币厂,并决定先从上海实施废两改元,规定从当年4月6日起,所有公私款项的收付,须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交易。同年,一种新式的银币——“船洋”开始在上海中央造币厂铸造。“船洋”币设计新颖,铸工精湛,银元直径39.4毫米,重量为26.69克,成色88%,含纯银达23.49克。
“九·一八”事变之前,国民政府发行了民国二十一年银元,币面刻有一艘双桅帆船,顶上有三只飞鸟,东方有一轮初升的太阳,俗称“落日三鸟”。寓意“击落战机”、“一帆风顺”。
不料刚发行,正逢日本军队发动“九·一八”事变,当时有人把空中图案附会为日本国正要升起,三只鸟被说成是东三省要飞掉了,因此舆论哗然,纷纷指责国民党。政府也感到“天上的飞鸟是外国人的徽记,凌驾于中国帆船之上”,都认为不妥,马上下令收回这版银币,以制止谣言流传。如此小小方圆之间,竟然蕴藏着如此深刻的历史内涵。
1928年国民政府北伐,定鼎金陵后,亦曾颁布国币条例,继续使用银本位发行货币。但铸造成的银圆比“袁大头”略小,含银量亦较低。因为上有孙中山头像,被称为“孙小头”。
民国初年,币制混乱,没有统一的货币。3月11日,临时政府财政部呈文孙中山请求铸行纪念银币,图案采用大总统肖像,孙中山同意鼓铸纪念银币,并提出通用纪念银币新花纹“中间应绘五谷模型,取半岁足民之义,垂劝农务本之规”,并命财政部速制新模,分令各省造币厂按照新模依式铸造。
“民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政局错综复杂,市面上流通的货币也因此名目繁多。我家里收藏的这些钱币,看数量挺多,实际上也不过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市民刘先生指着父辈留下来的各式钱币告诉记者,民国时期的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可谓是五花八门。“有外国的银元、清朝的元宝,还有各路军阀自制的钱币等等。”
这不禁引起了发现周刊记者的好奇,生活在民国时期的人们,如果需要购物,他们的手里可能会持有哪些流通货币呢?
《南京条约》中的赔款以西班牙银元计算
民国的历史开始于1912年1月1日。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一切从新开始。“至少在流通领域,那些从16世纪开始传入中国的外国货币仍然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吉林大学专门从事金融研究的贺教授告诉记者,像荷兰“马剑洋”、葡萄牙“十字”、奥地利“双鹰”、墨西哥“鹰洋”等外国货币在民国时期仍然广泛被使用。
据介绍,最早流入中国的外国货币源自西班牙。它们从明万历年间开始流入中国,清中叶流入最多。其币面图案是两根柱子,代表着直布罗陀海峡两岸的山岩,因此又称“双柱洋”。
“双柱洋”有“双球”和“人头像"两种。神话中欧非两洲原本相连,后被大力士海格立斯拉开。直布罗陀两岸的山峰被称为海格立斯柱,这就是双柱的来历。柱上有卷轴缠绕,呈S形,据说,美元标记“$”便来自其银币背面卷轴绕着的双柱。两柱间有两个球,意为要征服全球。在双柱洋诞生之初,一块西班牙银元的购买力等同于一美元。双柱洋被欧美商人带到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它在中国东南沿海广泛流通、势力强大。
鸦片战争后,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南京条约》中“赔款2100万元”,指的就是西班牙银元。此后,西班牙银元大都作为赔款又流出国内,因此,到了民国时期,国内剩余不多。不过,当时经济较发达的长江沿岸和上海地区仍然在使用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