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大龄青年都面临着“相亲”的无奈与困惑,本期主人公阿拉也不例外。在人民广场的“相亲角”,阿拉会遇上自己心仪的那个“他”么……
妈妈今天总算说服女儿阿拉到人民广场的“相亲角”碰面。
阿拉32了,从她27岁起,妈妈就是人民广场“相亲角”的常客,但几年下来,阿拉依然单身着,妈妈可是急死了。
这天妈妈在人民公园的“相亲角”寻觅到一个在她看来算是相当称心的未婚男:美国普林斯顿的硕士,现在上海的一家金融机构工作,从照片看也是一表人才,就是岁数稍大了一点。她和对方母亲同病相怜、一见如故,相谈甚欢的结果就是约好周日带阿拉出来见面。阿拉本来就不指望这样的相亲会有什么好结果,但经不住妈妈要死要活的磨缠,最终答应去见一见。
阿拉总算来了。短发,一件抹腰的银灰色夹克,里边一件小方领的白衬衫,领子微微敞开着,一条洗白了的牛仔裤,一双灰白相间的球鞋。妈妈看她这身随意的打扮,有些不悦,但又怕惹阿拉“翻毛腔”,让约好的相亲谈崩,也就不好多说什么了。
进入人民公园,越是临近“相亲角”,人越来越多。大多是老头、老太,都是来替子女们相亲的。老人们手里捧着、拎着、举着各式各样的牌子,有的简简单单,有的密密麻麻,有不少还打着伞,伞上挂着片片纸条,据说这是流动相亲的一大创举。远远望去,“相亲角”周围成排的冬青树已变成了小字报的墙,花花绿绿、好不热闹。
阿拉被妈妈拉着疾步朝约定的地方走去。这时她突然瞥见一个年轻人坐在矮凳上,前面搁着把老大的黑伞,黑伞上一段白色的楷书。阿拉学过一阵书法,看得出那可不是瞎涂涂的,她挣脱了妈妈,停了下来。“本人无房无车,年龄不小,学历一般,工资有限,上有老母但求贤媳,非诚勿扰谢绝交易”。不看不碍,看了她可真挪不动腿了,只觉得有一种异样的兴奋涌上心来。她蹲下身,见伞下有两本自行装订的小册子。她拿起一本,是手写的诗集,有现代诗和格律诗,不是小资的呻吟,字里行间还蛮有哲理。她捡起另一本,竟然是速写,都是这里相亲角的各式人物,她抬头四顾真是惟妙惟肖,忍俊不禁。小伙在看书,听见笑声,微微抬头,见是一个漂亮姑娘,像是啥也没见着似的,又低头看起书来。阿拉有些好奇,“嗨!看什么书呢?”小伙没抬头,只是就在所看的一页上念了一个章节的第一句“在伦佛街拐弯的地方,弗雷德利克租了一所小公寓……”“弗雷德利克,福楼拜的《情感教育》!”这下小伙有些惊讶地抬起头,就在这四眼相对的一刹那有东西直刺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