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最初的“开元通宝”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规定每十文重一两,每一文的重量称为一钱,而一千文则重六斤四两。从此,中国的币制正式脱离以重量为名的铢两体系而发展为通宝币制,成为唐以后历朝的铸币标准,沿袭近1300年。
常见的开元通宝共有12个版别。其中,大字,大字狭元,遒劲,容弱,尨字和小字为特色版别。开元通宝背面有弯弯的月文,像指甲痕,故而有人称其为“甲痕”。开元通宝铸期长、版式复杂,是存世特殊的中国古钱之一。开元通宝钱直径八分,重二株,积十钱为一两,千钱重六斤四两。因为唐代一斤比西汉一斤重一倍多,故开元通宝比西汉五株钱略重。
近日,众凯国际有幸征得“开元通宝”一枚,该枚钱币直径2.5厘米,钱币内方外圆,钱币正面铸“开元通宝”四字直读,字文精细,钱体厚重,锈色古旧,铜质纯净,浇铸规整,钱文深竣清晰,笔划端庄沉稳,铸造精良,乃古币中珍品。
开元通宝货币往往被认为是贞观盛世的代表,实际上“开元通宝”属于非纪重货币,开元即“开国奠基”之意。“开元通宝”简称“开元钱”或“通宝钱”,是唐朝统治286年中的主要流通货币,在钱币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开元通宝的出现,开元宝、通宝方孔圆钱之先河,宣告了自秦以来流通了八百多年来的铢两货币的结束。从此,我国的方孔圆钱多以通宝、元宝相称,亦即宝文钱的开始。它的文字、重量、形制均成为后世铸钱的楷模。而通宝的称谓一直延用至近代。开元通宝目前投资市场火热,有巨大的投资及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