闸北区旧书回收 闸北区回收旧书 旧书回收存藏于海外的典籍是中华璀璨文化的重要见证,是厘清中华文明发展脉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007年以来,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大框架下,国家图书馆负责与海外藏书机构合作,制订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海外古籍调查工作,并促进海外中华古籍以数字化方式回归。
启动海外古籍调查
2015年4月,国家图书馆馆员刘明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美国,他此行的任务是为埃默里大学神学院的5000册中文书籍编目,为期3个月。苦等多年之后,淹没在西文书库里的中文古籍终于迎来了“知己”。“第一感觉是它们很孤独、很凄凉。”刘明至今难忘与那批古籍初次见面的场景。这也使他更加坚定信心,让这批古籍为世人所见、所用。
刘明进行的编目工作是我国开展海外古籍保护计划的一部分。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此后国家图书馆陆续与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展开合作,对存藏中华古籍进行调查。2014年,国家图书馆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启动“海外中华古籍调查暨数字化合作项目”,以进一步摸清海外中华古籍存藏情况,并将珍贵古籍进行数字化回归。
“史在他邦,文归海外。”这是郑振铎先生多年前对于中华古籍流失海外的感慨。“流传海外的珍贵典籍,有的出自文化交流、赠送、交换、贩售,有的则是被掠夺、偷运,或是非法交易、走私等。据估计,海外中华古籍收藏数量超过300万册件。”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介绍。
调查中华古籍在世界各地的存藏状况是推动海外中华古籍数字化合作的前提。2015年3月,北美东亚图书馆年会召开。张志清在大会上介绍了“海外中华古籍调查暨数字化合作项目”,得到了北美图书馆界的积极响应。
埃默里大学图书馆馆员王国华在得知这一信息后很是兴奋,因为她知道,在该大学神学院的书库里有一批中国古籍尚未编目。这批书籍约在20世纪初由美国传教士从中国带回,以了解中国国情。1980年,这批古籍由美国宗教机构赠与埃默里大学神学院,存放在学院图书馆里。由于缺乏研究中文古籍的馆员,这批古籍一直被封存在书库里。
刘明克服了语言和技术障碍,用3个月时间圆满完成任务,《美国埃默里大学神学院图书馆藏中文古籍目录》一书近日在国内出版,收录中文古籍320余部。“我回国后不久,收到一封埃默里大学神学院的邮件。说耶鲁大学神学院的一位教授通过系统搜索到我录入的一本书,并进行了远程预约。”刘明说,这让他感受到了工作的价值。
目前,国家图书馆已完成“海外中华古籍书目数据库”一期建设,累计完成包括美国、加拿大、西班牙、日本4个国家30家单位24万条(含子目)书目数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