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至治,中国古代钱币之一。非流通货币。元朝泰定帝,至治年间(公元年)铸造。庙宇钱,比较罕见。据史料记载,几百年来传世总共只有10余枚。
庙宇钱,即寺院、坊间所铸供奉佛殿神像之“瑞物”。几乎各代都有铸造。皇室信佛,喜供奉金质“供养钱”。元代寺观铸钱最有特征,实际上非民间私铸,因僧侣直接参与政治,实属官铸。何况寺院经济雄厚,又有冶炼设备。这类钱大多文字拙劣,制作粗糙,钱体薄小;但仍以年号钱为主,甚至有几朝仅见寺观供养钱存世,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也会进入流通领域,是供养的钱,顾名思义,其能进入流通领域,当为应有之义。
元代供养钱小型者居多,钱径有的在24毫米以下,有的在20毫米以下,有的在18毫米以下,除了与元代强力推行纸币、禁铸少铸铜钱的政策有关,还因铜材缺乏所致。元代供养钱计有中统元宝、至元通宝、之贞通宝、大德通宝、至大通宝、大元通宝、皇庆通宝、延祐元宝、大元至治、至治元宝、至治元年、泰定元年、泰定元宝、致和元宝、天历元宝、至顺元宝、至顺壬申、元统元宝、穆青铜宝等。而元之前身蒙古汗国称大朝,其时所铸“大朝通宝”有银、铜平钱存世,其后至元各代铸行钱币少见银质钱币存世。因此,金质供养钱“大元至治”的现身,令人惊喜,其为元代供养钱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佐证,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当时,持有金质“大元至治”供养钱者,似不是一般僧众。
《古钱大辞典》(丁福保编,中华书局出版,1982年12月第一版)第7130页有铜质“大元至治”的拓图,解放前就值两百大洋比元代值六十大洋的珍稀大钱“至正元宝背吉权钞五钱”贵出三倍多(同书,第804页);再比宋代值一百五十大洋的 “大宋通宝背当十” 还贵五十元(同书 第707页),可见其十分珍贵。此枚金质的“大元至治”为诸谱未录,这无疑是元代钱币的一朵奇葩。
在《古钱大辞典》介绍“大元至治”时披露《古泉汇考》之说:“敏庵必藏有是泉也。”意思是说元代的“敏庵”必藏有“大元至治”。丁著还针对“大元至治”指出“明知寺观铸无改好异心同必及之夸独不期犹有偶赫连铸后此为奇”(同书第1369页);并证“国号年号并作钱文者大夏真兴与此而已”。意思是说,明明知道(大元至治)是寺观所铸,确凿无疑,没有改变,但受好奇心驱使,同好不期而遇,犹如有对子,必到敏庵夸其精奇,连连惊叹此币有铸后,称此为奇品;并证实,古钱“大元至治”是与“大夏真兴”(十六国时期夏铸)一样,都是国号年号作钱文;元代以后,难得一见,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