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心肝宝贝能健康成长,据统计,近年来儿童抽动症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但由于发病的症状都是小动作,一般家长都以为是孩子调皮捣蛋而没有重视,而孩子却遭受着身心双重伤害备受煎熬着。因此,作为家长应该正确认识和了解儿童抽动症,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港湾,避免孩子走向极端。下面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儿童抽动症。
儿童抽动症在临床上的“学名”叫抽动障碍,它一般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以身体的肌肉群出现不自主的、重复的、无目的快速收缩以及发声抽动的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另外虽然此病更多发与儿童身上,但是也有成年人由生活压力、工作压力以及情感受伤等原因而出现抽动症的病例。
抽动分为发声性抽动和运动性抽动
发声性抽动是以口鼻、咽喉及呼吸肌群的收缩,通过鼻、口腔和咽喉的气流而发声:吱吱声、吹口哨、吸鼻、哼哼声、喉咙异物感、频繁清嗓子、暴脾气、突然喊叫或骂人,甚至发出犬吠样声音等。
运动性抽动是指头面部、颈、肩、躯干及四肢肌肉不自主、突发、快速收缩运动;常见有皱鼻子、鬼脸、摇头、耸肩、搓手、抖腿、挤眼、皱眉、伸舌舔嘴、咧嘴等,另外少数患者还会在公共场合抚摸性器官或者裸露癖等症状。
部分年长儿可以出现是压迫感、痒感、痛感、热感、冷感或其他异样感觉等。
什么原因导致了儿童抽动症呢
遗传因素:短暂性抽动障碍可有家族聚集性,例如患儿家族成员中患抽动障碍者较为常见。
情绪和精神因素:某些精神刺激诱发,例如父母责备、经常打骂孩子、父母吵架等,使孩子感情上受到忽视,心灵受创,孩子无法通过发泄行为来释放心里的压力,从而表现出抽动行为,演变为疾病。尤其是焦虑和紧张等情绪就会成为诱发抽动症的原因。
习惯及模仿因素:模仿别的抽动孩子的抽动行为,久而久之形成习惯性抽动无法自行矫正。
体质因素:儿童神经系统还在发育阶段,不够健全成熟,患儿对人对事都非常敏感,有固执倾向。有时候还会出现头痛、腹痛、发热、便秘等症状。
疾病因素:比如咳嗽、感冒等呼吸道传染,过敏性鼻炎等会影响孩子的神经系统导致孩子情绪疏通,造成表面的抽动现象。由此要尽量避免感冒,发现问题要及时治疗。
教育方式因素:由于现在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更优秀,而在教育方面对孩子比较严厉,孩子心理承受不住压力尤其是焦虑和紧张会导致身体机能发生抽动的现象,如:给予的学习压力过多过大、打骂孩子、管教过紧、不能以身作则、家庭不和谐、婚变等。
躯体因素:因为该病开始时多以局部刺激而抽动,比如说眼结合膜炎、倒睫刺激引起频繁的眨眼,即使当这些因素去除后,习惯性的抽动动作也依然存在。
电子产品因素:由于现在电子产品比较普及,比如:电视、电脑长时间看动画片没有得到有效的休息,或者内容过于惊悚刺激等。在使用电视、平板以及游戏等由于精神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都会导致病情发生的主要原因。
儿童抽动症该怎么治疗
经颅磁刺激仪
它的原理主要是利用脉冲磁场作用于中枢神经(主要是大脑)在刺激部位产生感应电流,改变皮层神经细胞的膜电位,影响脑内代谢和神经电活动,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
——rTMS经颅磁刺激克服了电流不能进入颅脑的缺陷
颅骨是不导电的生物体。采用传统的电刺激方法电流无法进入到颅内,电流就无法刺激到大脑。而电磁具备了与生物组织磁导率基本一致的特点、磁力线容易穿透颅骨到达脑内较深层组织,电磁作用在脑细胞上生成感应电流,在适当加大电流的情况下,电场可改变细胞自身的膜电位,促使细胞轴突发生变化,通过重复rTMS的刺激,对大脑神经元和相关功能进行调理。
儿童抽动症既不能轻视,也不要惊慌失措胡乱投医。因本病病因复杂,表现不一,且重复交替发作,易同其他病相混淆。建议家长带孩子及时诊疗及时治疗。
抽动症是困扰儿童正常学习、生活的因素,与心理、压力、行为有一定关系,家长不要总责罚责骂和给太多压力小孩,要多予鼓励,提高其自信心。帮助小孩养成规律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时间,增加户外活动,避免长时间看电视、玩手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