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志趣 » 供应信息 » 收藏品 » 瓷器

广州拍卖公司瓷器

  • 发布时间:2019-03-05 10:27:14,加入时间:2019年03月04日(距今1918天)
  • 地址:中国»广东»广州:越秀区北京路374号瑞安广州中心
  • 公司:广州南粤普惠企业咨询有限公司, 用户等级:普通会员
  • 联系:张经理,手机:13659726697 微信:jm0128lm QQ:1250473905

学会看包浆只是解决了正确区分新瓷与古瓷、真品与赝品的问题,但还不能断定古瓷的年代、类型(如是低温釉器还是高温釉器,是单元胎质还是两元胎质或者现代混合胎料,是斗彩、五彩、粉彩还是珐琅彩?)、窑口等等。因此,当你拿到一件瓷器,通过观察包浆初步确定为古瓷之后,还要进入第二步的考察,即通过观察瓷器胎土的颜色、硬度、质感,器型特点,修底修足风格,釉质颜色及透明度,釉层厚度,釉面硬度、光滑明亮度及润泽度,气泡的疏密、大小及通透感,青花发色及青花在釉下釉中釉面的特征,斗彩五彩粉彩等釉彩的呈色及质感,画风、绘画技法及绘画水平等等诸个方面一一进行祥细审查,以大体确定其年代、类型及窑口等。

官窑瓷器

如果仅仅是为了欣赏古陶瓷的艺术魅力而并不打算收藏,只要学会了看包浆、断年代、分窑口、归类型,就足以尽情享受中国古陶瓷那种千变万化、鬼斧神工的绝妙艺术造化了。但搞收藏甚至作为一种投资手段,仅仅掌握这点知识就不够了。不说别的,只拿造假来说,中国历史上古而有之。而现代赝品仅是出自我们同代人之手,相互之间在时代背景、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文化氛围等各个方面并无大的差别,他们的假冒之作尚能骗过很多人的眼睛,更何况那些出自对我们来说几乎毫不了解的时代背景下的古人之手的仿古之作,鉴别的难度就更大了。因此,我们在看包浆、断年代、分窑口、归类型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深入观察、分析上手之器在各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细部特征,看其是否完全符合它所表现出来的那个时代的一切特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不走眼、不失手、不上当。

钧窑瓷器前面仅仅是谈了些瓷器鉴赏的一般方法和过程,但那仅仅是鉴赏瓷器的一种程序和方法,并没有涉及到任何具体的知识性和实质性的问题。但是,就象蒸馒头那样,你会蒸很好的馒头,可你手上没有面粉酵母水、燃料和锅灶等,你还是蒸不出馒头。只是了解了鉴别瓷器的一些技巧,如果没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丰厚的实践经验,再好的鉴定方法也派不上用场。那么,知识和经验从哪里来-一个字就是”学”。怎么学-我觉得这倒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目前瓷玩界分什么学院派和实践派。我看无论哪个派都应当是立足于实践,同时这种实践又是在正确理论指导下的克服了焦躁和盲动的实践。因此,建议刚入门的藏友在”练摊儿”的同时买几本书看看。买书一定要有选择性:一是要买那些针对性强的以介绍景德镇出土文物,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国内各大文物收藏单位藏品图录为主同时兼具知识性的书籍。一般不要去买那些纯理论性专箸。因为我们的目的是收藏而不是想当学者,那些引经据典的空洞理论对我们实在是用处不大,甚至还会落入歧途。二是要买那些大出版社出的正版书,千万不要买那些地摊书。记得我曾在一位收藏大家朋友的家里见到一本台湾出版的古瓷器鉴定巨箸,上面介绍的数百件历代官窑器,几乎全是现代赝品。我们学了这样的书,岂不是上了贼船-

哥窑瓷器鉴赏瓷器归根结底靠得是眼力,而眼力则是心力的反映。这就应了人们常说的那句话: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心里没底儿,眼睛就会茫然。鉴赏瓷器也是一样。如果对某一时代某一窑口某一类型的瓷器事先在脑子里没有一个完整清晰而又准确的概念,当遇到这种瓷器时,就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常听有人吹嘘,他玩儿瓷器几年几十年,上手过瓷器几万甚至十几万件。其实,无论玩多长时间,见过多少东西,只要没有自觉地进行过系统地研究,终久也不过是个“二把刀”,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高手。这是因为,鉴别一件瓷器需要涉及到许多方面的事项,每一事项都有不同年代不同窑口不同类型的不同知识内容。如果不是通过大量的、系统的、仔细的、反复的观察、联系和对比,而仅仅是靠上手瓷器去一点一点积累经验,不仅太慢,而且也不太可能形成系统全面的知识。我们”炼摊儿”也好,跑博物馆也好,都不可能那么方便。家里拥有大量的瓷器供我们去作系统的研究更不现实。而只有通过看书去系统反复地观察分析大量的图板来获取知识,才是最便捷、最经济、最现实的。 定窑瓷器

  鉴定要点之一:看胎釉的质地、色泽及其变化

  胎釉是陶瓷的骨肉,由于时代不同,窑口不同,胎釉的淘洗、烧成温度和气氛不同,陶瓷器的胎釉、质地、成分、色泽必然会有差异。陶瓷鉴定正是依据彼此之间的差异,对陶瓷的时代、真伪做出鉴别。在鉴定时,通常在观其造型之后,会把器物倒置过来,看看器底或器足,观察器胎。因为这里胎体通常裸露于外,无釉层掩盖,可以直接看到胎体的粗细和色泽。同时,又因其裸露最易发生氧化,根据胎体质地、色泽与氧化造成的火石红情况,就能对器物的时代、真伪做出判断。如唐代越窑青瓷胎色灰,瓯窑青瓷胎色灰白或浅灰,北宋定窑胎色白而致密,同期仿定制品胎的白度、致密度都较真定逊色。从元代青花与明永乐、宣德青花瓷来看,元代砂底多见黑褐色杂质,火石红色较重,永、宣制品砂底杂质则少,火石红略淡。用手摩挲,前者有凸凹不平感,后者则底面平滑细腻。

  釉也是鉴定陶瓷器的重要依据,主要看釉的色泽、缜密、疏松、厚薄及凝润程度。如宋代以前,无论青瓷或白瓷,因系石灰釉,高温下易流淌,故常有垂釉现象。定窑白瓷的所谓“泪痕”即是垂釉的结果。观察瓷釉借助放大镜。用双管40倍放大镜观察瓷器釉下气泡可以发现,北宋耀窑青瓷釉色艾青,釉内气泡明显。北宋汝窑青瓷釉色以天青为多,釉内气泡大且稀疏而明亮,人们常用“寥若晨星”来加以形容。而明清景德镇官窑仿汝器釉层则略显凝润,釉内气泡显得相当密集。南宋龙泉窑粉青、梅子青釉瓷因系石灰碱釉,高温不垂流,加上又可反复多次施釉,故釉层青翠欲滴,真正达到了“凝润如玉”的质感效果。再以元明清白釉青花瓷而论,由于元代、明代釉中含呈色剂铁相对较高,故釉多白中泛青,近似卵白或影青。而越到后来,特别是到清雍正、乾隆时,由于对胎釉中铁成分的有效控制,釉色则日趋细白而匀,不再泛青。这既是施釉工艺使然,又往往是鉴定的重要依据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