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豇豆红柳叶尊有没有价值

  • 发布时间:2019-03-05 22:04:27,加入时间:2019年01月02日(距今1982天)
  • 地址:中国»广东»深圳:深圳市龙华新区中执时代广场A座26
  • 公司:深圳恒升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用户等级:普通会员 已认证
  • 联系:叶,手机:13266645213 微信:MZSH-3344 电话:0755-21001507 QQ:631110846

柳叶瓶器形纤细似柳叶,故有“柳叶瓶”之称,又因隽巧秀美宛如亭亭玉立之佳人,又称之为“美人肩”,为康熙豇豆红釉名器。外壁所施豇豆红釉,厚润莹亮,色调淡雅宜人,宛若桃花,娇嫩之美不可言喻。器底挖足甚深,施白釉,足外墙呈现一圈较宽的无釉涩胎,这是柳叶瓶显著的工艺特色之一。 据文献记载豇豆红釉,是在康熙晚期江西巡抚郎廷极奉诏担任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时,在仿烧明代永乐、宣德的红釉瓷器时,无意中烧制衍生出来的一种名贵的高温铜红釉新品种。它是各种铜红釉器物中最精妙的一种。豇豆红釉,顾名思义,釉色取豇豆红色。 豇豆红的烧制效果是由于施釉工艺、烧造环境等等不同而出现的一种特殊釉色,是色釉中最难烧成的品种。康熙豇豆红的釉面幽深清亮,深浅不同,红中有紫,紫中有粉,粉中含绿,绿亦蕴红,匀净细腻,釉面上又晕散流淌着天然星星及絮状般绿色苔点,或大或小,变幻出一种天然的情趣。它的呈色千变万化,朦朦的粉红色当中有红豇豆般的紫红色的斑点密集流淌;艳丽的红豇豆般的紫红色周围又逐渐晕散为浅红色调;浅红色调之外的较浅部分又微泛黄泛绿或泛灰;深浅绿色当中又泛现又着不同的红晕,出现:“满身苔点泛于桃花春浪间”的奇趣,变化多端,微妙无穷。因此,而有众多称谓,如“美人醉”、“桃花片”、“大红袍”、“正红”、“娃娃脸”等。 豇豆红器的上釉方法也是特殊的,不是浸釉、浇釉,而是“吹釉”。因此,豇豆红釉又称“吹红”釉。乃是以细竹管蒙细纱布蘸釉汁吹上器物坯体,须吹数十层,而每层极薄,工艺极其细致精巧;高温铜红釉是化学性质最活泼敏感的,它在氧化焰中呈绿色,在还原焰中呈红色,故掌握窑温与气氛也特别复杂困难,致使这种釉色能在红绿之间形成微妙的变化,令文人雅士和收藏家们赏玩时产生无限的浪漫遐想。《南窑笔记》记载:“吹青、吹红二种本朝所出”。这种“吹红”亦指豇豆红。 豇豆红瓷器色调淡雅宜人,通体一色,洁净无暇,给人一种特别亮透坚挺的感觉。而且豇豆里的釉色的变化无论红斑、绿斑都会给人一种十分自然的感觉,和人工特意做出来的感觉完全不同,只要看过真品的均能对仿品一眼洞穿。说其来历,因豇豆在种子成熟后,豇豆水分蒸发干瘪,而呈现出来的一种特有的斑驳红色,故名“豇豆红”。而标准的豌豆红釉,本身应该呈现给人一种以粉红色为底色,但有不同色调且有斑驳感的复杂釉色。但豌豆红瓷器的烧着难度极大,成品也因品相而区分,大多豇豆红瓷器里会若隐若现的呈绿斑色,而通体呈豇豆红无其它釉色的相当罕见,当年都是皇帝御用之物。康熙豇豆红柳叶尊乃该朝重器,因其型修长瘦腹如柳叶而得名。此器分器与座二部分离,配之方可用。而座小易失,故二者皆存甚少相当罕见。其底施白釉,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楷书青花款。 豇豆红釉所具有的热烈或柔和色调,与其它霁红作品一样也是以含铜釉料作呈色剂,是由于釉中的铜胶体错综复杂的分布而形成的,其烧成技术很难掌握。由于其烧成困难,从创烧到停烧时间短,且又是康熙宫廷御用品,所以流传下来的稀少而珍贵,成为高温铜红釉瓷器中最为名贵的一种。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