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干预构成真正的礼貌用语和礼貌行为昆山星未来

  • 发布时间:2019-03-06 11:20:43,加入时间:2018年08月29日(距今2454天)
  • 地址:中国»江苏»苏州: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开发区黄河南路323号203室
  • 公司:昆山开发区星未来亲子活动中心, 用户等级:普通会员 已认证
  • 联系:乐乐老师,手机:13776367499 微信:xwl13776367499 电话:0512-50330545 QQ:1663871657
一个孤独症儿童在客人家里,拿起桌上的苹果就吃,母亲夺下苹果,教孩子一定要说“阿姨,我可以吃苹果吗?”这句话。孩子眼睛盯着苹果,鹦鹉学舌地说了一句:“阿姨,我可以吃苹果吗?”然后根本没有等主人回答,就拿起苹果吃起来了。 孩子的鹦鹉学舌并没有构成真正的礼貌用语和礼貌行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学会这个行为,孩子需要理解5个问题: 1.自己到了别人家,阿姨是主人,我是客人——这是儿童对主客身份的理解。 2.苹果是别人家的一 -理解“物”的归属权。 3.我要吃苹果,先要得到主人同意——这是对主人所有权的尊重。 4.我提出要求以后有两种可能:主人同意或者不同意。根据“主人要热情待客”这一交往规则推导,主人应该会同意的。 5.如果我这样做了,既能吃到苹果,又能获得主人对我的好印象。 儿童如果没有理解这些内容,只是鹦鹉学舌,虽然履行了程序,但是,行为本身依然不符合社会规范要求。如果孩子理解了上述关系,并且明白自己行为正确与否,关系到主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并且期待着主人对自己正确行为的夸奖的话,那么孩子就会暂时主动克制想吃苹果的欲望,等待主人许可后再吃。 因此,在一个社会性行为的背后,是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的支持。如果没有认知理解基础,没有社会情感支配的行为,只能是一种机械行为,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行为。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