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窑与临汝窑哪种价值更高?

  • 发布时间:2019-03-07 10:17:48,加入时间:2019年01月02日(距今1982天)
  • 地址:中国»广东»深圳:深圳市龙华新区中执时代广场A座26
  • 公司:深圳恒升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用户等级:普通会员 已认证
  • 联系:叶,手机:13266645213 微信:MZSH-3344 电话:0755-21001507 QQ:631110846
汝窑,五大名窑之一,因产于汝州而得名,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汝窑中华传统制瓷著名工艺之一,中国北宋时期主要代表瓷器。 再来说说汝窑。其实这个汝窑我不敢说,为啥呢?怕喷。只要一说传世汝窑67件半,下面扣帽子的就来了。请注意,我说的是传世汝窑(也就是历史上从清宫出去的那些汝窑瓷器,新中国之前就流失海内外的那批东西,这确实只有那么多件)。 至于民间这些年出来了多少件,我不敢说。毕竟铁公基施虐这么多年,咱地下不少宝贝都被刨出来了,这也是事实。 马未都说有90几件了,你也别当真。那个67件半,都是有据可查的有人做过专门调研,写出来论文发表,才被学术界认可的。马未都先生的90几件,包括他自己那一件,我可没有见他在那本期刊上发表过论文,就是录个视频,打打嘴炮而已。 文翰咸集此,艺海求真知。我敢负责任的说,我说的话,引经据典,全部都是经过几次三番考证的。特别是很多古籍,现在传抄得都乱了。最有名的例子,古书上说,“当时请柴窑样式,世宗曰: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现在附会成汝窑,宋徽宗发明的,还做了个梦。雨过天晴。赭斑颜色。还跟我说乾隆皇帝诗歌中的咏柴窑“色如海玳瑁”,“这玳瑁就是老甲鱼颜色,你懂不懂?” 我真的不懂。毕竟都快1000年了,现在人来点评宋辽夏金元,基本上考古加猜测。专家也不过比普通收藏爱好者懂得多一点而已。先贤冯先铭先生曾经指出,海外收藏的一件汝窑圆环形火照,上有“大观元年岁次丁亥三月望日将作少监监设汝州窑务萧服视合青泑初试火照”33之铭文,为伪造品。原因是窑址发现的火照都是三角形碗胚改造的。但以今天南宋官窑发掘的资料来看。这件圆环形火照极有可能是真品。 南宋官窑出土一件带有修内司铭文的圆环形器物,专家称为荡箍。极有可能是也是火照(试验火候的瓷片胚子)。当然这两件宝贝,笔者都只见过照片,无缘亲见。但看图片基本可以断定当年冯老的判断失误可能性极大。 现在有朋友问我,学瓷器需要看什么书?两本书是公认的大作。一本是《中国陶瓷史》冯先铭主编,一本是《明清瓷器鉴定》耿宝昌著。嫌太厚的,笔者1996年购买的冯先铭先生著《古陶瓷鉴真》值得深度研究。当然,还有目前出版发行的各大窑口考古发掘报告,这绝对是最有权威的资料。 冯先生作古多年了,现在也没人提到他。笔者私淑于冯先生,耿先生,不觉已经20多年,这两位的大作至今仍然在我案头,不时翻阅。读一次,又有新的心得体会。说远了,还是说说汝窑吧。 汝窑是北宋时期最著名的名窑。目前窑址早已博物院多次考古发掘,在河南省汝州市清凉寺。陈万里先生则是最早涉足汝窑窑址考古的故宫博物院专家。1950年他就考察了严和店,陶基沟,刘庄,岗窑,大峪店东沟,叶沟,黄窑七个窑址,第二年发表了论文《汝窑的我见》。 从一开始,故宫专家学者,就把汝窑分为汝窑和临汝窑两大类。汝窑就是以传世那67件半为标准器的曾经著录于宋元明清文献的北宋供御捡退,方可出卖的那批东西。这批东西一开始就为世所珍,内有玛瑙为釉。 而临汝窑,其实现在发现的包括鲁山段店地区,文庙类型,张公巷窑类型,都是以前老一辈陶瓷专家没有发现的窑口,应该也都包括在临汝窑或者汝窑系之内。在整个故北宋汝州境内和临近地区,汝窑在南宋金元时期发展迅猛。汝州地区位于淮河以北,宋金和议之后属于金国,在后来长达百年时间内,绝大多数时间属于金国地界。1234年金灭亡后,它也不属于南宋,直到1279年南宋灭亡,它又在元朝统治下近百年。 所以,研究北方陶瓷的朋友,应该多去读一读史料。就会发现很多问题迎刃而解。比如张公巷窑,现在大多数学术界专家认为是北宋的官窑,笔者读了《金史》《宋史》《宋朝事实》《宋史纪事本末》《大金吊伐录》《东京梦梁录》《咸淳临安志》《中兴礼书》等一大批宋金史料,得出的的结论是,张公巷窑,不是北宋官窑,而是金国海陵王完颜亮官窑。{写了一篇大论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找来看看}。。。 民间是否有汝窑?答案是肯定有,不会太多。因为汝窑烧制成熟的汝瓷的时间不太长,再有烧制汝窑不是南方那种动辄几十米长的龙窑,而是不很高,不很大的蛋形窑,馒头窑一类倒焰窑。也就是说南方一窑基本上相当于汝窑几十窑。(这个是窑址考古发掘出来的,绝不是本人杜撰)。 汝瓷造型古朴大方,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之美妙,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