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铜香炉是盛放香料燃烧的熏香器具,我国在汉代曾铸造过铜熏炉,俗称“博山炉”。博山炉器形近似战国时期的青铜豆,炉体呈半球形,上有镂空的山形盖,圆盘形底座,中有圆柱与炉体相接。后来又铸造使用过一些鸭形铜熏炉。隋唐时期流行一种形似蒙古包的铜熏炉,这种熏炉炉体呈圆盘形,上有镂空的山形盖,形状近似蒙古包,下有兽足。焚香习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人焚香很多,所以香炉的用途很广,最主要的有三种用处:第一,礼仪环境中用作熏衣。古代没有香水,凡入朝觐见,或拜谒尊贵,必须将衣服熏香,方不失仪。直至清代晚期,西洋香料传入,这种风气才逐渐消失。第二,书斋里必备的文玩清供。古人读书须焚香,可免除室内浊气,刺激精神,保持心中愉悦,便于诵阅,有裨益于理解及记忆。第三,用于陵墓、寺庙及权势之家烧香、拜佛、祭祖神。焚香用具早在东周时期就已经出现,汉唐随着需求的增加,出现了由各种材料制作的香具。元末明初随着铜器铸造业的迅速发展,原先其他材料的香炉,逐渐被铜香炉所取代。铜香炉最妙在色,其色内融,从黯淡中发奇光。史料记载有四十多种色泽,紫带青黑似茄皮的,叫茄皮色;黑黄像藏经纸的,叫藏经色;黑白带红淡黄色的,叫褐色;如旧玉之土沁色的,叫土古色;白黄带红似棠梨之色的,叫棠梨色,还有黄红色的地、套上五彩斑点, 叫仿宋烧斑色;比朱砂还鲜红的斑,叫朱红斑;以及猪肝色、枣红色、琥珀色、茶叶末、蟹壳青等等。近几年若想得到一件质地上乘的藏品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与陶瓷香炉比较,其他质地的香炉在佛山较为少见,不过铜质、陶制和玉石制作的香炉则更受本土藏家喜欢。今年3月上海世博会展览中展出的一件乾隆年间翡翠香炉,制作精美,身价高达820万元。去年北京瀚海拍卖会上清乾隆白玉九如香炉也拍出了1280万元的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