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宣德彝器图谱》记载,宣德皇帝深感内廷、宗庙、郊坛陈设的鼎彝 “式范猥鄙,略无雅致”,于是利用暹罗等地进献的风磨铜,参考《宣和博古图》、《考古图》等图样,以及柴、汝、官、哥、定窑“款式典雅者”重新铸造各式铜器,而铜炉是其中的佼佼者。明朝末年,有的文人将宣德铜器与永乐雕漆、景泰珐琅、成化斗彩等量齐观,称其“精巧远迈前古”。仿造宣德铜器的活动大概始于明末,清雍正、乾隆时期达到高潮,清宫造办处活计档中经常可以看到制作“宣铜”的记录。
铜炉的普遍使用代表着古人生活文化的精致品味,上至宫廷寺庙的祭祀礼器,下至书房卧室的香薰暖炉,如今已然演变成为饱含历史意义的文化符号,极富审美价值与精神内涵。早在汉代铜制香炉便以出现,最为著名的便是“博山炉”。而明代宣德炉的诞生则揭开了中国制铜史上的新篇章,其精密温润的材质和典雅圆润的造型,可谓优冠诸炉。今且就部分代表性宣炉之耳的不同形制做以简释:
朝冠耳
亦称“判官耳”,此炉乃仿自南宋姜娘子制器款式,宣德年间皇帝用来赐予詹事府、翰林院及国子监等十位主事臣的炉款,有加官进爵之吉兆,颇富吉祥寓意。双冠朝天的形制别致可喜,故公务人员及学业上有晋升之求者,均宜用此炉。
鋬耳
多以搭配乳炉,双耳如鋬形侧立于炉器劲腹间,其炉名称为压经炉,又称“押经炉”,仿宋定窑瓷器之形而制,乃佛门燃香诵经之供器也。《沈氏宣炉小志》有谓“式扁浅两耳有圈,三足列棋子状,俗指为焚香,可置佛经上,故称压经”。
夔龙耳
炉耳上方有一具形龙首,口中吐出一道弧状握把与炉腹相连,耳下突出一块状垂物。据《宣德彝器谱》三卷谱载,夔龙高足彝为赐予礼部尚书之物,可见此炉品级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