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汉斯德精品:大明宣德年制黄釉青花缠枝葫芦瓶
我国历来是个以瓷为珍的国家,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早期瓷器便已经出现,从原始瓷器到陶瓷再到后来名列瓷器榜首的五大名窑瓷器和享誉世界的青花瓷,我国瓷器的工艺制作和形制花纹等历经3000多年的演变进步,哪怕是在后期瓷器传入海外生根发芽,中国瓷器的丰富品种和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都是无可复加的臻品。瓷器在我国的历史上一度成为国家的标志。
黄釉瓷器型多样、釉色独特,时而展现恬淡娇嫩之美感,时而变换温润淡雅之风韵。《通典》注云:“黄者,中和美色,黄承天德,最盛淳美,故以尊色为溢也。”一直以来,黄釉都是明清时期皇家的严控釉色,而黄釉瓷器则成为明清皇室的独享瓷器,专为皇帝御用或为祭祀专用。随着帝制的终结,黄釉瓷器因在皇权威严中刻下的印记而令它成为奢华、尊贵的象征,而近年来在艺术收藏市场,在藏家眼中越发娇艳润泽,亮丽可人。或许,在市场的不断发掘下,它的价格终将与其等级相匹配。
真正意义上的黄釉瓷器创烧于明洪武时期,近年来在景德镇窑址和南京明故宫遗址中皆出土洪武黄釉暗刻云龙纹盘碗的标本,其制作是在瓷质涩胎上施以适量的铁为着色剂的黄釉,置于850度左右的窑里以氧化焰二次烧成,色泽与同时期的黄釉琉璃建筑构件相同,由于是在涩胎施釉,故而稍觉粗糙,未有后世娇黄釉之娇嫩圆润。明宣德时期御器厂上承洪武技术而竭力改进,重点改善施釉的质地,变为在甜白釉面上施釉,以甜白釉之纯净映衬黄釉之妍丽遂得“宣黄”一项名品问世,开启弘治娇黄釉之先声。其色清亮匀净,透明度高,玻璃质感强,深为内府所珍,更因其时技术初创,尚不稳定成熟,成造数量本来不多,流传至今更是凤毛麟角,彰显出宣德黄釉器皿的尊贵和无比稀缺。
宣德黄釉瓷传世器型有葫芦瓶、罐、高足碗、盘、杯子、碟等,以罐、碗最为典型,最近南京藏宝斋有幸征征集到一件大明宣德年制黄釉青花缠枝葫芦瓶,通高:30.7cm,底径:9.7cm,口径:4.1cm,瓶呈葫芦式,小口,束腰,双球形腹,圈足。圈足内无釉露胎。通体以黄釉为底色,青花呈色蓝中泛灰。上、下腹部均绘缠枝莲纹,口部绘回纹、覆莲瓣纹,束腰处绘仰莲瓣纹和覆变形莲瓣纹,近底处绘如意云头纹。
此瓶形体秀美,上下比例协调,线条自然流畅,青花发色淡雅。传世的明代宣德青花瓷器多为盘、碗、杯等小件器皿,此器为当时较大的器物。"葫芦"与"福禄"谐音,"瓶"与"平"同音,象征了福禄双全,平平安安,葫芦瓶因而成为祭祀中的礼器,以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之吉。
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中,流传有序的黄釉瓷器并不多见,却总能以高价亮相,成交状况一直位列前茅,价位高的已达数百万千万元,只要是官窑,又是精品,就具备潜力。在未来的几年,黄釉瓷器的价格还会稳步继续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