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末年,佛教经由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与本土文化相互作用,渐渐改变了本来的面貌,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儒、道三足鼎立形成华夏文化主流。佛像艺术亦随着佛教传到中国,那是一种受到古希腊文化影响的、印度文化和西域文化混合的犍陀罗文化的产物。随着中国佛教文化的成熟,传入中国的佛像在中国工匠的手中逐渐脱离原有风格,加入了中国自身的造像形态,建立、发展成独特的中国佛像,在这艺术融汇、交流中,呈现出各时代多姿多彩的鲜明特色,促使了各种造型别致的佛像不断出现。 在佛陀造像艺术中,各种形象的佛陀永远是主角。由于释迦牟尼在佛教中的地位相当于老子在道教中的地位,相当于孔子在儒教中的地位,是佛教的开山祖师,所以在佛教铜佛像中最常见的就是释迦牟尼的造像。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是佛教的创始人。公元前五百余年出生于北印度迦毗罗卫国,是国主净饭王的太子,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烦恼,遂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1岁时,在菩提树下大悟成佛,开始解脱六道轮回,度脱一切众生脱离苦海,遂创立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80岁时涅盘。成佛后的释迦牟尼,被尊称为“佛陀”,意思是“悟者”、“觉者”。民间信仰佛教的人也常称“佛祖”。 塑造释迦牟尼像,必须遵守特定的仪轨,即“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佛教认为释迦牟尼生来不同凡俗,容貌奇特神异,有三十二个显著特征,与号称“八十种好”的细微特征,合称“相好”。虽然汉传佛造像和藏传佛造像上具体细节有差异,但是有5种最基本的释迦牟尼佛铜像却是汉藏佛造像共有的,其分别为:成道像、说法像、禅定像、降生像、涅槃像。 释迦牟尼成道像,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双膝上,右手置右膝,掌心向内,手指指地,表示大地为证,为解救众生不惜牺牲一切的言行。结跏趺坐,亦称“金刚坐”,因佛禅定时常用此坐势,故又名“禅定坐”。结跏趺坐的姿式是以左右两脚的脚背置于左右两股上,足心朝天,有降魔坐和吉祥坐之分。 释迦牟尼说法像,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膝上,右手向上屈指做环形,这是“说法相”,表示佛说法的姿势。 释迦牟尼禅定像,一般为结跏跌坐,双肩下垂,左右手叠置业于腹前,右掌压左掌,掌心朝上,结禅定印。表现释迦牟尼禅定、修行的形象。流行年代自公元二世纪中期起,曾与说法像同时流行。 释迦牟尼太子像,太子举右手,掌心朝外,结施无畏印表示保护信徒。另一只胳膊垂至大腿上部,这种手势没有特定的象征意义。 释迦牟尼涅盘像,译入灭、圆寂等。指除尽烦恼业报,进入不生不死、永久快乐安稳的高理想境界。涅槃像的造像形式为,侧身而卧,双目微闭,神态安详自然,面带微笑。双脚伸直并拢,右手支颐,左手自然地放在身体上,衣纹线条圆滑流畅。释迦涅槃像的题材从北魏一直延续到清代。 如今,佛像收藏形成了一个整体的收藏体系,随着人们对佛教的认知加深,佛像在各大拍卖会上斩获佳绩,成为收藏界热捧的佳品。在有了释迦牟尼佛铜佛像的基本知识储备后,才能更好地从铜佛像的类型,颜色,质量,工艺,味道等几个方向来鉴别真伪、古旧来进行收藏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