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时间
孩子抽动,家长要教给孩子方法还是当没看见
家长一定不要露出不耐烦的表情,这个时候可以和孩子聊一些比较开心的事情。然后也要多观察孩子,仔细找找孩子抽动的深层次原因,比如有的孩子其实是存在书写方面的障碍的。
抽动障碍是指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就起病了的运动抽动。包括孩子身体面部等方式呈现出来的抽动、发声抽动等,属于精神类的疾病。它的临床表现是不自主地、反复地、快速地无目的地一个或者是多个部位肌肉的运动性化或者是发生性的抽动,还可伴有很多的行为上问题。
抽动障碍,年龄范围比较大,有的孩子从两岁左右的时候就有一定的表现。比如一岁半到两岁会出现不断的挤眼睛,其实最早的抽动表现就表现在眼睛上。最晚的发病年龄在二十一岁,这个年龄的跨度还是比较大。
但是,孩子最多见的发病的年龄是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大概在五到十岁的会比较多见。
抽动的症状,通常是从面部开始,逐渐发展到头部、颈部、肩部的肌肉,再严重一些就是身体上身下身都一起开始动。其实从症状表现上,肢体上的抽动对孩子的干扰相对还是少一些,但如果合并了发声抽动的话,孩子不由自主的怪声会对孩子各个方面的影响都会非常的大,他自己的压力大,还有家长的压力也会非常的大,在学校还有在家庭里面都会遇到双重的压力。
抽动症和情绪控制
我们发现,当孩子其中某一症状缓解之后,孩子会出现很多的情绪问题,比如发脾气,哭闹。
家长就很困惑:孩子以前很乖的呀,怎么抽动刚治好就开始逆反了,这难道是什么后遗症其实不是的,是孩子本身就是抽动加情绪问题,只不过抽动像是情绪问题的保护层,一旦抽动缓解,孩子的情绪问题就会暴露出来。也就是说孩子的抽动症并没有好。
如果是抽动合并多动的话,治疗起来会比较的困难,因为孩子的注意力会不能集中,而且深层次来讲孩子都存在情绪控制困难的问题,抽动的孩子是深层次的情感表达困难,多动的孩子往往是调控负性情绪的能力较低,所以这两种病症合在一起,就相对会更难一些。
近年来抽动症发病率有明显增多趋势,且治疗困难,难治的病例增多。发病后如果不能很快控制,对患儿学习、生活、社会交往造成危害,给家庭带来沉重心理负担,所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抽动症的影响因素
1. 抽动症与家教过严有关。家长对儿童过于严厉和苛刻,上学后孩子学习负担加重,限制孩子过多的活动,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加上学校纪律严格,使儿童生活在紧张和恐惧的环境,情绪得不到放松,不能获得温暖,使得外界压力与儿童心理承受能力产生偏差而可能导致发病。
2. 情绪障碍。有情绪障碍的孩子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性子一般比较急躁,烦躁的时候会出现摔东西的现象。表现为焦虑,害怕与不安,如怕与亲人分离、怕亲人出事、怕上学、长期过度地怕陌生人、怕社会交往等等。
3.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会影响孩子的情绪表达,情绪得不到有效疏导,孩子可能就会长期处于压抑状态。如遇一些刺激性事件,如学校考试、比赛等,就有可能诱发抽动症状。
4.家庭关系,包括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有很多孩子的抽动症状是由于家庭因素所致。比如说父母经常吵架,父母关系不和。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非常糟糕,经常会起冲突,孩子诱发抽动症的几率会增加,夫妻间的不和谐可能会加大孩子的心理压力,可能使孩子产生消极想法,严重的甚至可能出现抑郁症状。
那么抽动症该怎么进行治疗呢经颅磁刺激仪它的原理主要是利用脉冲磁场作用于中枢神经(主要是大脑)在刺激部位产生感应电流,改变皮层神经细胞的膜电位,影响脑内代谢和神经电活动,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
——rTMS经颅磁刺激克服了电流不能进入颅脑的缺陷颅骨是不导电的生物体。采用传统的电刺激方法电流无法进入到颅内,电流就无法刺激到大脑。而电磁具备了与生物组织磁导率基本一致的特点、磁力线容易穿透颅骨到达脑内较深层组织,电磁作用在脑细胞上生成感应电流,在适当加大电流的情况下,电场可改变细胞自身的膜电位,促使细胞轴突发生变化,通过重复rTMS的刺激,对大脑神经元和相关功能进行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