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于元代晚期的部分高档瓷器使用了进口的苏料,而且这种进口料在明朝中期就用完了并不再进口(有研究报告说因为原产地的此种矿物枯竭)。也就是,明代中期以后生产的瓷器不再可能使用这种原料。苏料独有的烧结特征是堆料处(青花颜色深的部位)釉面稍微下凹,向光晃动瓷器观察釉面很容易发现,触感灵敏者手模大块深蓝部位亦有下凹感觉。从明代中期以后直到现在,所有青料未见这种烧结特征,也没有人能够复制出这种特征。由于苏料元青花的这一特殊性,可以把该特征升格为基本特征,一票认定瓷器生产年代为元末明初。使用苏料的青花即使有作旧痕迹,也应判为元末或明初的青花瓷。在一件瓷器的传承过程中,不能识别它是真品而当作赝品故意作旧以图高价,在小古董商那里是常有的事情。苏料,是至正元青花中精华瓷器的独有代码,可以认定它和放射性元素鉴定具有同等可靠性。而其独有的烧结表观特性--色重处釉面下凹,至今无法仿制,这是值得庆幸的事情。有研究报告苏料青花的发色和铁锈斑、锡光等其它特征。由于青花发色受胎料、釉料成分和烧结温度的影响而变化;铁锈斑和锡光现在都能仿制出来,有些元青花(馆藏)没有明显铁锈斑;锡光是釉内金属原子过饱和析出而在釉面形成的一层薄膜,在反复擦拭后会有所消退也不很明显,这些次要特征只能作为苏料的辅助判据。是否使用苏料可作为“一票认定至正元青花”的依据,但不能作为“一票否定元青花”的依据,元代的瓷器不可能都用进口的苏料。没用苏料的元青花也是元青花。至此,对古瓷一无所知的人也应该会鉴定苏料元青花了,确实非常简单。不管仿制的技术多么高超、精妙,都是很容易识别的。假的终究是假的决不会成为真的。元青花固然珍贵,但更珍贵的是创造元青花的创新精神。结晶釉是我们这个时代创造的,中国红是我们这个时代创造的,造假者耗费巨资和宝贵资源仿造元青花,不如研制新的、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陶瓷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