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通宝为唐代货币。钱币在唐代始有“通宝”。唐初沿用隋五铢,轻小淆杂。唐高祖武德四年,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
最初的“开元通宝”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面文“开元通寳”,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规定每十文重一两,每一文的重量称为一钱,而一千文则重六斤四两。
五铢钱经过七百多年的流行,这种以金属重量作为币值单位的货币,已不能适应商品交换发展的需要,而且其币面标示重量也与其实际金属重量脱节,出土的隋五铢钱平均约重3克,仅相当于当时权量的一点七铢。
同时,隋末劣币充斥的现象,也使得改铸新类型的货币成为历史的必然。唐武德四年(621),在唐皇朝初步稳定国内局势后,唐高祖李渊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絫,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开元通宝钱的铸行,使五铢钱退出了货币流通的领域。
开元通宝钱制的创立,在钱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首先,它把货币的单位由金属重量的直接标示,改为纯粹的货币符号,开创了中国货币史上以“通宝”、“元宝”等作为铸币标示的货币系统。其次,秦汉以来的衡量系统,以二十四铢为一两,而开无通宝钱十枚重量,恰为一两,约合三十七点三克,平均每枚钱重三点七三克,与出土开元钱的实测重量基本吻合。其“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开元通宝钱的大小轻重成为唐以后历代铸币的基本标准,由此,以十钱为一两的衡量单位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