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黄烧灌肠为河南省内黄县特有的地方特色小吃,有民谣《内黄灌肠》曰:“肠子猪血白面灌,小刀一拉下煎盘,小铲儿一翻撮一碗,肚里不饥能解谗。”足见内黄人对烧灌肠的热爱程度之深。
内黄烧灌肠以猪血、猪肠、面粉、香油、五香料为主要原料,把刚被屠杀的猪的血和面粉、香油、无香料搅拌后灌入猪肠里,用绳子系紧两端的口,放进调料水中煮制而成,吃的时候捞入碗中,淋上蒜汁、辣椒油调拌即可。
烧灌肠其实是叫“筲”灌肠,“筲”是一种旧时木桶的名字,是用扁担挑着挑水的。开始的筲灌肠就是用这种容器挑在扁担上叫卖的。因此起名为“筲灌肠”,随着广泛流传,演变成了现在的“烧”灌肠。
灌肠是怎么发明出来的呢?据说是在清朝咸丰年间,由县城邱姓屠户发明,流传至今。内黄灌肠以邱家早。在一百三十多年前,内黄南街邱秀山的曾祖父,原以杀猪卖肉为业。这位邱姓老人因常去县衙送肉,不断看到厨里放着一些外来菜品,有香肠、粉肠等,都是猪肉、猪肠经过加工配制而成的。这位老人从这里受到启发,他特意去安阳买了一截粉肠研究。在其侄子的帮助下,开始了自己的发明制作,终于制成灌肠上市。
关于烧灌肠还有个历史典故在里边:传说程咬金与老娘艰难渡日,乡人可怜他们常把杀猪剩下的猪血、大肠施舍给他们,程咬金就靠卖猪血和大肠赚些钱卖米卖菜艰难度日。有*,邻居给的猪血和猪肠多了,程咬金手边没有多余的容器,便灵机一动,顺手将猪肠一端用绳子捆住,作为盛血的容器,就将猪血灌进了猪肠,又将另一端捆住,后来这灌好的肠被煮熟吃,街里乡亲吃了都说好吃。后来这种食物就流传开来,演变成了现如今的特色小吃烧灌肠。
烧灌肠,融入蒜汁、辣椒油后,香辣爽滑,鲜润爽口,味道真的很独特,灌肠含有大量脂肪、蛋白、小麦淀粉、醣类以及微量铁、钙、钾、钠等成份,经常食用补血健脾、强筋壮骨、清肺利肠,清脂消滞之功效,而且它经济实惠,所以非常的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