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钧窑器是中国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之一。元钧的胎不如宋代细润,特征是胎质较粗松,呈色白、灰白、黄、红、黑。积釉肥厚,浑浊失透,多棕眼,釉泡,光泽较差。施釉不到底,圈足宽厚外撇,内外无釉,足内胎面常留有尖状痕迹。
元代钧窑器多施以天蓝、灰青、月白色釉,并涂抹含铜釉药,经高温还原后呈现红、蓝、紫色的斑块。由于钧窑釉质肥厚失透,刻、划、印花不易显露,所以除了饰以彩色斑块外,也常采用堆贴花为饰,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民族艺术精品的集中体现。
钧窑瓷器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窑奇珍,其成就在于釉中加入铜金属,经高温产生窑变。釉色以青、蓝、白为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红等,色彩斑斓,美如朝晖晚霞,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此碗为此类钧窑典型器。碗微敛口,斜弧腹,圈足,双面斜削,底略下凹突出,通体施天蓝釉。器壁及釉均略厚而烧制坚致,釉面温润,天青壹色,过渡自然,色彩雅极。
此件元代钧窑,品相完好,胎釉自然,器型厚重而丰富,气泡自然破裂而呈现中红色,碗内壁有流线的完美窑变釉玫瑰红色变。尤其施釉流于足底而形成的“泪痕”堪称难得。
钧窑瓷极其珍贵,这在民间有众多的说法,比如“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窑挂红,价值连城,钧不挂红,一世受穷”等价值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