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绿釉是一种瓷器釉色名,亦称“法翠釉”、“翡翠釉”、“吉翠釉” 。一种以铜为着色剂的低温色釉,起源于宋、元民窑,早期的孔雀绿釉易剥落。据《南窑笔记》记载:“法蓝、法翠二色旧时为成化窑有,翡翠。”由此可见孔雀绿釉的烧制成功于明成化年间。
明宣德时期制瓷发展迅猛,孔雀绿釉取得很大进展,特别是统治者对御窑厂瓷的严格要求促使单色釉、釉下青花制品精益求精。明代孔雀釉官窑瓷器在当时就极为名贵,成功的作品不多。现在能够完好保存下来的更是寥若晨星。
清康熙时,孔雀绿釉再度盛行,其产量及质量均较明代更胜一筹。由于釉层厚薄不同,呈色也深浅不一,厚者浓重而葱翠,薄者色淡而鲜艳。釉面有细碎的开片。垂流积釉处呈现透明的玻璃体。此外,孔雀绿釉多直接施在素胎上,故胎釉结合不牢,釉面常常发生剥落。传世品以仿青铜礼器为主,另有瓶、盆、洗、缸、碗、文房用具及人物、动物等。
近日,众凯国际有幸征得“孔雀绿釉四系大罐”一件,该藏品口径13.3厘米,高28.2厘米。此壶造型规整,釉色美丽,十分精美。色泽温润纯正,视觉和谐统一,器形大度峻拔,尤其高耸力挺的奢口更是增加了阳刚之气。此壶华贵而不热烈、静谧而不绚艳、神秘而不沉重。孔雀绿釉的出现,打破了中国传统低温缘釉的那种深沉的青绿色调,以其明翠雅丽的特点,而成为中国绿釉瓷中的名贵品种。
孔雀绿釉瓷器本身就弥足珍贵,孔雀绿釉瓷器通常挂釉后经1300℃左右高温烧制而成,但由于工艺复杂,烧制温度极难控制,要烧出理想翠绿色釉面瓷器,成品率极低。所以存世量非常少,其价值在收藏界占有不可低估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