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 景 当今,如果说民航是一种最安全的交通方式并非奇谈。在世界上许多地方空难很少见于报端。从数量上看,如今每百万(million)次起落,平均空难次数少于2起。这相当于每三至四周,全球发生一次空难事故。在这当中,大约六分之一是由设备故障引起的。 而在50年代末,民航的空难事件每百万次起落高达60起。如果现在也按这样的概率发生故障,那么每天就会听说有两起空难事故发生。其中,三分之二的事故源于设备故障。这样高的故障率,加上航空业的迅速发展,可以想象工业界在改进安全性上要做多么艰巨的工作。由于有很大的故障比例源于设备故障,因此当初的主要工作集中于提高设备的可靠性上。 在那个时期,“维修”即意味着周期性的翻修。人们认为当发动机或其它主要部件工作了一定时间后即会发生耗损。他们希望在部件耗损之前,进行周期性的翻修来避免故障发生。当这样做没有效果时,每个人都会认为他们做的翻修工作太迟了。“自然地最初的做法是缩短翻修间隔期。然而,民航维修管理者发现,这样做不仅没有使故障率降低,反而使其上升&rdqujpg 在民航界,维修从各种假设和历史经验的累积到系统分析方法建立的历程也就是RCM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