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多在我国东北北部、内蒙古繁殖,东南各省及福建、广东越冬,少数在台湾、云南、贵州等地是留鸟。福建省屏南县有一条11公里长的白岩溪,溪水深秀,两岸山林恬静,每年有上千只鸳鸯在此越冬,又称鸳鸯溪,是中国第一个鸳鸯自然保护区。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鸳鸯湖是亚洲乃至全世界大的野生鸳鸯越冬栖息地。
鸳鸯是中国传统出口鸟类之一,在中国曾拥有很大的种群数量,每年都有大量活鸟被捕猎供应国内各动物园和出口。1975年以前无论是春季在长白山还是冬季在南方越冬地,都能经常遇到40~50只的大群,而这种壮观的场面却很难见到了,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森林砍伐和捕猎,致使种群数量日趋减少。据调查,在中国的繁殖种群数量为1500~2000对,已列入世界濒危鸟类名录。
鸳鸯鸭是世界上优良的大型廋肉鸭,通过旱禽野鸭与中国健鸭进行基因培育而成,可旱养、圈养、牧养等,为节粮、低耗、高产的药肉兼用型珍禽新品种,具有成活率高、生长快、耐高温、抗严寒、抗病力特强等特点,适应于全国各地饲养,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鸳鸯鸭养殖技术吧!
1、喜水性:鸳鸯鸭属水禽,寻食、嬉水和求偶交配可在水中进行,也完全可在陆地进行。经过考察,鸳鸯鸭在陆地上的交配频率要高于在水中的交配频率,因此路上交配受精率要高于水中。在水中游泳洗澡,能保持羽毛整洁,有助于体热散发,促进新陈代谢,保持身体健康,但不喜欢长时间在水中。
2、合群性:鸳鸯鸭合群性强,只要有比较适宜的饲养场所和条件,就能在采食和繁殖等方面合群生活得很好。性情温驯,不怕人,耐粗饲,善觅食,可小群放养或大群圈养。
3、耐寒性:鸳鸯鸭对气候环境的适应性强,耐寒不耐热。只要饲养条件较好,冬春季节温度较低时,并不影响产蛋和增重。对炎热气候适应性较差,往往在夏秋季节休产换羽。
4、杂食性:鸳鸯鸭嗅觉和味觉不发达,对饲料和香味要求不高,能吞咽较粗大的食团并贮藏在食道膨大部,肌胃内压高,经常存留砂砾,能很好地磨碎食物,所以肉用鸳鸯鸭一次食量较多,且食性颇广,能广泛食用动植物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