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 红山文化 黄玉猪龙
长 5 cm (2 in) 厚1.8 cm (3/4 in)
来源:香港藏家旧藏
估价:HK$RMB
此玉猪龙,猪首龙身,黄玉为材质,玉质温润细腻,通身包浆纯厚,油光亮丽,局部带褐色沁及呈鸡骨白。器体厚重,器形硕大,龙体卷曲如「C」形,首尾以一条缺而不断的口相连,浑圆饱满。猪首轮廓刻划逼真,肥首大耳,两耳耸立,似在微微扇动,极有动感。面部结构清晰,大眼略微突起,正视前方,炯炯有神。鼻梁上带有多道明显皱纹。阔嘴,吻部前突,口微张,面部回环自如,抑扬有致,流婉畅达,整体采用平凹变化的瓦沟纹与阴刻纹相互配合,工艺主体有力。中央有一大环孔,背部靠颈际有一小圆,可穿绳系挂。玉猪龙是龙与猪的结合体,而得「猪龙」之名,也是现在所知年代最早出现的龙形图腾器物之一,是中华民族龙文化的起源。黄玉猪龙流传有序,来源自香港藏家的旧藏,古玉爱好者千万不能错过。
宋 白玉带红沁出廓璧
长 11.2 cmn) 厚 1.6 cm (5/8 in)
说明:附原装锦盒
来源:台湾藏家旧藏
估价:HK$RMB
出廓璧皮壳古穆,近乎通体泛深熟、嫣然的红沁,部分露出透白玉质。一面剔地隐起两条螭龙,见牠们的猫脸、管钻圆目、尖短双耳、幼脖、长壮前肢、脊椎线、分叉尾巴,其中一螭刻了额线及雕上屈折后肢,两螭盘曲细长身躯,对目而视,作追逐嬉戏之状,形态充满动感活力;另一面,内缘及外缘缀以弦纹,两缘之内见阴线挤出的八组勾云纹,古典美观;在廓外四角衬以夔龙纹,四龙以凸雕及透雕打造,呈夔龙典型无角、单足、卷草身的形象,作屈首回视状,外型玲珑可掬。
宋代流行仿古玉器,其中玉璧大多仿汉,其大多饰以蒲纹、谷纹、云纹、螭龙或兽面等图案,有部分亦带镂雕出廓工艺,本璧饰螭龙纹、勾云纹及出廓夔纹,反映它亦是宋仿汉玉的其中一员;其次,参考陆建芳主编的《中国玉器通史(宋辽金元卷)》,宋代螭纹的一般特征包括:额带阴线、尖耳、管钻目、眼鼻紧缩在脸部前端、背有脊椎线、「S」形细长身体、壮实显力度的四肢等等,本璧的两螭正有齐上述特征,反映牠们是典型的的宋螭;再者,宋仿汉璧中存在出廓式的,但数量不多,反映本品之罕有性。以上可见,本璧不但工艺一流,沁色迷人,而作为一件宋螭璧,它甚具时代风格,又不失珍贵性,是一件可遇难求的精品。
汉代文献中记载称嵌玉之剑为玉具剑,玉具剑最早出现在西周,战国到两汉时期达到鼎盛。完整的玉具剑共有四件玉饰,即玉剑首,玉剑格,玉剑璲及玉剑珌。玉剑首为嵌于剑柄端部的玉件。
此蛇纹剑首玉质洁白细腻带灰皮,其纹饰回异于在普通玉剑首上常见的勾连纹、云纹、谷纹等,背面虽光素无纹,但正面浮雕了一尾层层盘绕的蛇,全身鳞片清晰可见,蛇身纹理分明,头部、眼、鼻等细节亦一览无遗。蛇头上刻一中线往下延伸,具立体感,蛇头微昂,似蓄势待发。
司马迁于《史记高祖本纪》中记刘邦秦末时剑斩挡道大蛇,从而取代秦朝一统天下。汉武帝后来分封滇王封地时赐一金印,印纽铸成一条蟠曲的金蛇,成为其身分和权威的象征。另,《东宫旧事》记载:「太子仪饰有玉具剑。」又有《汉书·匈奴传》载:「单于正月朝天子甘泉宫,赐玉具剑。」由此可见,当时蛇的形象与皇权紧密地连系起来,非皇室或王公贵族不可使用。而剑身及剑鞘镶嵌了美玉的玉具剑属皇室之物,本玉蛇剑首纹饰目前更无任何博物馆拥有类似的藏品,贵重程度可见一斑,堪称「剑首之王」。藏品中有此剑首,其他剑首皆可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