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铜币军政府是由四川铜元钱币演变过来的,最早铜元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川督岑春煊始议铸造铜元。光绪二十九年(1903)六月,建立四川铜元局,其规模不大,仅就原购铸小制钱的废机修整使用。厂房是机器局的压铜厂和旧的铜钱厂,铸料是机器局的枪弹废壳边渣和宝川局余铜,圯炼净尽。
辛亥革命后,四川大汉军政府于民国元年废除龙纹大清铜币模式.改铸四川铜币军政府造“当十”、“二十”和“当五十”文三种面值的铜币,正面为“四川铜币”四字,中问有一枚海棠花,有“军政府造”,下边为当制钱若干文,反面中问有一圈,圈内为篆文“汉”字,圈外还环绕有十八个小圈,小圈上有“中华民国元年”六字。
清末民初,民间日常生恬所需生活日用品,纯以钱文计算。在银元畅行时,铜元作为辅币仍旧普遍流通行使,不论成都或重庆所造铜元,均能在省内外广泛流通。但自铜元面额增大后,不仅原有的制钱被收去改铸铜元图利,小面额的铜元亦有被收购熔化改铸大面额的。如当五十文铜元出现时,市上的当十文和当二十文的铜元就减少。新二百文铜元面市时,原有的老一百和老二百文铜元亦趋匿迹。民国14年,当五十文以下铜元都停铸后,新二百文铜元在川省境内成为交易的起码单位。少数二百文以下的交易,有的用制钱,有的则将当二百文铜元截为两半或四片当作一百文或五十文,作为找补零星数额之用。这种铜元,俗称宰板铜元。
军政府造四川铜币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产物,此枚四川铜币正面铸有珠圈,珠圈内为“四川铜币”四字。中央图案是一朵精美的芙蓉花,象征蓉城成都。珠圈上环“军政府造”四字。钱币背面中央图案是一个很大的篆书“汉”字,代表了新政府大汉的意思,突出了驱除鞑奴的意味。“汉”字周围有十八个小圆圈,象征着当年响应辛亥革命的十八个省。上缘铸刻“中华民国元年”六字。
品相极高的四川铜币包浆自然,成色匀整,色泽明亮,设计别致,造型优雅,寓意深远,极具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是一枚难得一遇的精品铜币,作为特殊历史时期、地方政权的特殊货币,是历史的产物,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物价值,是历史的见证,具有较大价值的升值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