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志趣 » 求购信息 »收藏品 » 瓷器

龙泉窑的相关介绍。“百科知道”

  • 发布时间:2019-04-02 13:02:26,加入时间:2018年08月25日(距今2444天)
  • 地址:中国»安徽»芜湖:安徽省武汉市镜湖区镜湖万达广场3#楼1307
  • 公司:芜湖博拍堂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用户等级:普通会员 已认证
  • 联系:杜翔,手机:13140412370 微信:mmm115269 电话:0553-7515122 QQ:3235347283
龙泉窑为中国宋代南方民间名窑之一,在今浙江省龙泉县。已发现烧窑遗址数百处,以大窑、金村两地窑址遗存最多,烧瓷质量最精。始烧于北宋早期,南宋中期以后窑业极盛,明中期后渐衰,清康熙后停烧。龙泉窑早期产品在器形、装饰、釉色各方面与越窑、温州窑、婺州窑相似,南宋中期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南宋晚期窑业大发展,对浙江、江西、福建境内的窑业产生影响,形成烧制龙泉风格的青瓷窑系。 龙泉窑产品以民间生活日用青瓷为主。北宋青瓷胎色灰白,釉色艾绿,釉质薄匀晶莹,多以刻花、篾点或篾划装饰技法,表现波浪、蕉叶、团花、缠枝花、流云、婴戏等纹样。还有塑贴纹饰。器类以碗、盘、壶等为主,也有少量的盆、钵、罐、瓶等。造型端庄,制作工整,器底旋削平滑。 南宋是龙泉窑青瓷在历史上的鼎盛时代。无论在品种、造型、纹饰、釉色等方面都达到了精美绝伦的地步,代表了龙泉青瓷的高艺术水平。因为当时宋室南渡,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南移,一时人口激增,市场上对瓷器需求猛增,促进了龙泉窑迅速发展。同时宋王朝为了克服财政困难,鼓励对外贸易通商,为此,龙泉窑青瓷大量外销,从而更促进了龙泉青瓷的繁荣发展,使制瓷技术和瓷器质量明显提高,制作技术精湛,造型优美、秀丽,各种各样的品种工艺烧练技术掌握得恰到好处,许多晶莹润澈、浑厚华滋的粉青釉、梅子青釉相继出现。 青瓷工艺上的主要变化是薄胎厚釉。其装饰手法也随之改变。表现在以印、贴、堆的方法代替刻、划方法。前期常用的刻、划花手法,由于薄胎不易操作,加之刻出的纹样在厚釉下且不易显露,好的方法则是由凹变凸,即在胎骨上增加厚度不损伤胚体,凸出的纹样施釉后,釉在高温烧成时产生流动,这样纹样的凸起部分显得清清楚楚。在坯胎上加厚,一般采用模具印纹饰和贴纹饰的方法,如馆藏龙泉窑粉青釉花瓶上的主题纹饰,就是采用了此种方法,制样规范、标准,花纹与花瓶的器形协调一致,完美得体。再如馆藏南宋龙泉窑印花莲瓣碗、南宋龙泉窑三足炉等,碗的外壁是南宋盛行的丰腴厚肥的仰式莲瓣纹,这种深雕式的莲瓣纹,工整细致,立体感强。龙泉窑青釉三足炉,从器物肩部到足部分别饰以一条凸起的线,烧成后隐现出白线,通常称其为“出筋”,既加强了器物的形体美,又使青瓷釉色出现了浓淡的变化。另外,在器物某些部位采用雕塑纹饰,这一时期主要体现釉色美妙的效果,使器物呈现莹润秀丽、匀称端巧的造型。从整体上看,龙泉窑作为造型的双耳式盖钮,既是整体造型不可分割的部分,又是装饰的一个主要方面。这些耳和钮都是根据不同的题材塑成半立体的形象,模印下来装饰在器物颈肩或盖顶上,加强了器物的形体特征,起到良好的装饰作用,如凤耳、象耳、螭耳、鱼耳、贯耳等,这种先塑后印再贴的方法在南宋时期运用较为广泛。如馆藏南宋龙泉窑梅子青双鱼耳瓶,就是一件十分完美的典型器物,造型以直线为主,瓶身短,瓶颈长,在颈部两旁塑贴了一对鱼耳,除了鱼鳞、鱼头、鱼尾纹饰清晰可见形象逼真之外,其余整个瓶身均无任何纹饰,整体效果十分舒服得体,表现出釉色造型的美。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