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青花瓷器的纹饰
永乐青花图案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纹饰疏朗秀丽、笔意自然,无论是粗笔写意还是细笔描绘,均给人以清秀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画面多留白地。图画花纹多为双勾填色,一改前朝大笔涂抹的笔法,绘笔用小笔触,往往出现深浅不一的颜色。圆器内外加花,并广泛采用器心绘画的装饰手法。青花纹饰的线条中常有钴铁的结晶斑,这是由于钴料研磨不细所致。
永乐时期青花纹饰既保留传统图案,又有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图案,以花卉、瓜果等植物类为主,人物、虫鸟、龙凤图案较少,另外这时已不见洪武朝所盛行的以扁菊花为主题的纹饰图案了。
传统纹饰最常见到的是缠枝花卉、折枝花卉、花果。
缠枝花卉有牡丹、菊花、灵芝、梅花、苜蓿、宝相花、莲托八宝等。缠枝花卉的花大叶小,叶片边缘绘成细齿状,枝蔓清秀,线条流畅,画面生动。
折枝花果纹有石榴、枇杷、莲花、茶花、碧桃、佛手、海棠、柿子、荔枝、葡萄、香椽、忍冬草、竹石、松石芭蕉等。这些纹饰经常出现在大盘、碗、梅瓶、执壶等器物上。特别是青花大盘,有折枝、缠枝莲花、菊花、瓜果,花纹变化较多,有三、四、五、六朵花卉的不同纹饰。
蕉叶纹绘画时蕉叶中茎留白不上色,蕉叶主买不画到叶尖,主叶呈等腰细瘦的三角形,叶缘绘成锯齿状,叶缘轮廓线以复笔渲染。
仰覆莲瓣纹以两瓣大花瓣间叠以一小花瓣,花瓣中部留白,很少上色,莲瓣的边框线由双线勾绘。
龙凤纹在该时期的碗盘洗上出现亦较多,有云龙、云凤、海水龙、双龙、五龙、团龙、荷塘龙等不同组合。龙纹绘得和前朝类似,依然是细颈蟒身,但有的龙身开始出现肥胖的身形,龙首有竖发和披发的,龙爪有三、四、五爪之分。
元代、洪武时期的莲池纹仍然沿用。海兽纹亦有一定数量,主要见于高足杯等器物上。人物纹较元代有所减少,因青料绘制的纹饰多有晕散,故不宜绘人物纹,人物纹仅见胡人舞乐,婴戏纹。花鸟、园景、竹石芭蕉纹融写实与装饰为一体,对后世青花纹饰影响较大。花鸟纹多绘于扁平的两面或盘心、高足碗内,题材有绶带鸟、绶鸟荔枝、喜雀梅花等。
民窑器主题纹样有人物、走兽、禽鸟、松竹梅、莲花束、芭蕉、海水浪潮、团花菊花、如意、花果、花卉、风景、结带绣球等。其中结带绣球纹在中心圆球内加蓝点或钱文,缠枝花心作螺旋纹,此为永乐朝特有。还有文字装饰,如“福”、“禄”、“寿”字,常饰于碗心。
永乐青花瓷的边饰有回纹、卷枝纹、海水纹、莲瓣纹、如意云纹、灵芝纹、曲折纹、蕉叶纹、朵花纹、梅花纹、叶纹等。回纹一改洪武时期二个一组的画法,大多连续不断。有的器物如瓶、碗、盘足部仅饰一道弦纹,非常简洁。
从总体上看,永乐青花瓷器纹饰布局大多比较疏朗,有少量纹饰布局较为繁密,花纹的绘制一般比较纤细。而摹仿西亚地区金属、陶器的制品有的外域风格比较明显,如锦纹、卷枝纹、阿拉伯文字,有些则与中国传统纹饰融为一体或完全采用中国传统纹饰。其中一种在如意耳扁瓶、扁平大壶,花浇上出现的缠枝花纹,其缠枝画法仍保留中国传统方法,但花朵与中国传统画法有别,特别是在缠枝上一侧出现的麦粒状纹或花瓣纹,是我国传统画法中所未见的。
永乐青花瓷器的装饰纹样除用青花绘制以外,还有少量用金彩描绘及刻划方法表现的。
永乐青花瓷器的款识
永乐青花瓷一般无款识,只有极少数有年款。只有官窑压手杯中见有“永乐年制”的四字篆字款,写在器里面中心,围以双圈线、单圈线和花瓣飘带。最宝贵的是青花双狮绣球心款、花心款、鸳鸯围款。民窑产品偶有“福、录(禄)、寿”等款字。
明谷应泰《博物要览》记载:压手杯,中心画双狮滚球,球内篆书“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或“永乐年制”四字,细若粒米者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目前传世晶仅北京故宫博物院有狮球与花心两种四字篆款,鸳鸯心者及“永乐大明年制”六字款者未见实物传世。
从明正德年开始,就出现了仿永乐窑器款。其后,嘉靖、万历,康熙、雍正,清末民初都有仿款出现。历代仿款有青花写款、阴文刻款、藏品征;集6。9阳文刻款三种字体;字体和写法也不一样。款的外围常饰花瓣形图案,线条硬直欠流畅,也有的围以单圈。所以凡以四字楷书或六字款写在器里、底足或口上的多是后代仿品。
永乐时期青花器物书写年款的虽然少,却开启了明清两代官窑器物书写朝代年款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