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三孔币最早的记载,见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初尚龄著《吉金所见录》。此枚“下邲阳”背“十七两”三孔布首度著录,出现于张廷济《古泉拓本》,张氏手批“形质古朴,其字亦古雅可宝”。
由于三孔币的形制和圆首圆肩圆足布相似,但在首部及两足穿孔,故习称为三孔布,其铸造国别有赵国、秦国、中山国三说,铸行年代也有公元前4世纪、3世纪的争议,分歧较大。自清中期始入谱录后,无论残、全均被视为珍品,但藏品大多流散海外。目前所知收藏三孔布最富者为日本银行,国内除少数公立博物馆外,私人收藏寥寥无几。
中国嘉德2010年春拍的“武阳”背“一两”三孔布,通长76毫米,宽35毫米,重15.5克。据说“三孔布”种类超过三十多种,数量应该有不少,但目前发现的“三孔布”确实不多,可遇不可求,连大型博物馆都难以见到,网上也少有清晰三孔布图片的,但市场仿品常现。为信息共享,将手中几枚“三孔布”挂上,供泉友研究评判。这几枚“三孔布”属于较为多见的品种,经X荧光金属检测仪多点检测,为铜铅合金。因古代合金内部多不均匀,又是带锈检测,误差也大,平均值含铜约为51%,铅为约43%,还有其他成分,为高铅合金。出自中原边际,生坑,原锈未除,流转知迹,传承有序,可供参考。
三孔布币值钱吗,布币,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从青铜农具镈演变而来,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流通于中原诸国的铲状铜币。铲状工具曾是民间交易的媒介,故早出现的铸币铸成铲状。初的布币,保留着其作为工具的模样,留有装柄的的銎,原始而厚重,后来逐渐减轻,变薄,变小,币身完全成为片状,便于铸造和携带。布币是中国古代货币,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流通于中原诸国的铲状铜币。铲状工具曾是民间交易的媒介,故早出现的铸币铸成铲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