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8日,苏富比中国瓷器及工艺部国际主管仇国仕接受本刊专访时指出,“学者对陈设类钧窑瓷器标本的年代界定,的确影响了苏富比对这类瓷器的断代。以前被认为是宋代的钧瓷,现在多数定为明早期。但是,年代的界定并未影响到这类瓷器的价格,行情没有因此而波动。原因是宋代钧瓷精品数量稀少,品质较高、传承有绪者珍罕。明早期是中国瓷器生产的黄金时代,不乏艺术精品,艺术性和价格都不会低于宋代制品。”
3月10日,据江西省博物馆彭明瀚先生介绍,江西境内曾经发现一座南宋淳熙二年的文人纪年墓,出土砚台、小型瓷香炉,以及一件钧窑小碗。很显然这件小碗也是墓主的生前玩赏物,并非日用器。
钧窑是宋代至明早期北方重要窑系,延续时间长,必定会受到各时代其他窑系,特别河南境内窑系的影响,不可能在宋代只烧造盘、碗类的圆器,而无陈设器。学者将以花瓶、花盆、盆托为代表的形体较大的钧瓷归为陈设器、花器,认为多数被用于陈设玩赏、种植菖蒲等奇花异草。事实是否如此,尚有等更多的考古发掘资料证明。
钧瓷欧美市场存量大
据文献记载,最晚到明代嘉靖万历时期,钧瓷已经流行于文人阶层。张应文《清秘藏》记载:“均州窑,红若胭脂为最,青若葱翠色,紫若墨色者次之,纯而底有一、二数目字号者佳,其杂色者无足取。”文震亨《长物志》也推“均州窑,色如胭脂为上,青若葱翠,紫若墨色者次之,杂色者不贵。”显然,这一时期的文人更推重钧红釉瓷器。
清宫广收传世钧瓷名品,但乾隆帝难辨钧瓷、汝瓷、柴窑瓷器(早期确实有钧汝不分之说),指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钧窑天蓝长方枕为紫窑瓷器,1764年在枕底刻《咏紫窑枕》御制诗;指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钧天青釉紫斑釉如意枕为汝窑瓷,1776年在枕底刻《咏汝窑瓷枕》御制诗。两件瓷枕原收藏于清宫重华宫,台北故宫专家将两件瓷枕的时代定为金元产品(台北故宫博物院《得佳趣——乾隆皇帝的陶瓷品味》,2012年版,第140-143页)。至少到乾隆时期,人们对钧瓷的认知、断代都非常模糊。
清末,黄浚、李吉奎《花随人圣庵摭忆》“钧窑”条记,“至于近代所宝贵之花盆连渣斗、鼓钉洗等,青紫相间,芝麻酱底,并缀号码者,皆为粗物,故瓷质亦特厚。光绪初叶,乐亭刘氏极豪奢,饲猫犬饭盆,悉用钧窑,取其质厚不易损,海王村商人有以贱值得之者,彼时内府钧窑花盆内,亦不过种三文一棵之六月菊,绝无宝贵意。曾不二十年,以欧人最重此瓷,腾涨至万金以上,识者云更二十年,钧窑恐将绝迹国中矣。”(黄浚、李吉奎《花随人圣庵摭忆》三一条,中华书局,2008年版)可见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多数国人不识钧瓷的精、粗,大量价格低廉的钧瓷流落欧美市场。伦敦大维德基金会、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哈佛赛克勒美术馆所藏钧瓷,大部分构建于20世纪早期。上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的收藏市场兴盛后,人们才发现这类老窑瓷大部分在欧美市场流通,国内少见。
目前很多想出手藏品的藏家面临了很多现实的问题,有好藏品不知道如何出手。
参加拍卖会?费用太高了,多则十几万少则上万的服务费让很多藏家都无法接受,要动用辛辛苦苦几年的积蓄实在无法接受,这还不算路费住宿等各种杂七杂八的额外生活支出,大部分藏家咬牙参加,最后换来是铩羽而归,十分郁闷。
2014本公司转型线上藏品交易平台,为买卖双方提供一个足不出户的网上交易藏品的桥梁,收到很多广大客户的一致好评,交易量也蒸蒸日上 ,并且对价值比较高的藏品,本公司提供上门服务,卖家不需要跑来跑去,避免舟车劳顿。
目前公司主要经营:钱币、字画、玉石、翡翠、铜器杂项等藏品,有需要的可以联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