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佛像鉴定出手,在那个市场好卖
佛像目前价格怎么样
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大约在汉明帝时期(约在公元纪67年左右),佛教传入中国被称为浮屠教。据文献记载,佛像可能于此同时传入。但在中国西部的新疆以及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古代称之为西域),佛教和佛教艺术的传入则更要早一些。印度的佛教艺术,经过中国的艺术家和民间工匠的吸收、融合和再创造,形成了更具中国特点的佛教艺术,从而更容易在中国社会流传和发展。 形形式式的佛像,主要是作为佛教徒供奉和礼拜的对象,因此佛像艺术的发展和流行,基本上是伴随着中国佛教的兴衰而兴衰,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历代流传下来的各类佛像,在材质上不仅有金铜佛、石雕石刻佛、木佛,还有泥塑佛、玉佛、瓷佛乃至用纸制的夹纻佛,其中则以金铜佛、石佛最受后人珍视。唐以前的石佛像艺术价值高,但因存世有限,市场上非常罕见。明清的金铜佛像就构成了今天中国古代佛像投资市场的主体。明代铸造金铜佛像非常兴盛。
明朝时期,所有的佛像明朝以前体量都很小,20公分就算了不起了,但是明朝从建国开始比较朴素,后来大概几十年以后,佛像做得都很大,为什么因为明代经济非常发达,明朝的时候没有铜钱,铜钱很少,他是用白银做流通的,别看《西游记》小说连猪八戒还藏点儿碎银子藏在耳朵里,都是用银子做流动货币,铜钱不流通,很少。因此,历朝的旧铜、杂铜、铜钱都给炼了,就是铜不值钱了,可以做很多佛像,所以明代的佛像、铜佛像都很大,20、30公分都很正常,这说明国力强盛,历朝铜钱都缺,只有明朝不缺,所以明朝佛像都很大,像这个是首博的,这都很了不起,这都小一米高,是北京的,北京风格的,或者是山西风格的,你看肉髻,这儿又多出一个包包,这叫顶严,顶,顶上的庄严叫顶严。这东西是元朝时期才开始大量出现在藏佛佛像上。这是因为当时北京、山西也有很多藏族喇嘛居住着,另一方面明朝和西藏关系特别好,也要给西藏做佛像,赏给他们,所以这个东西严格说是藏传佛教的东西,不是汉传佛教的,但是明代北京、山西造的佛都带着一个包包叫顶严,只有藏佛才有顶严。汉佛严格来讲是没有这个的。
1.面相丰润,细眉长目,高鼻,薄唇,额头较宽,大耳下垂。表情庄重而不失柔和。
2.身材比较匀称协调,衣着轻薄贴身,线条流动柔和,衣褶转折自若。
3.菩萨肩宽腰细,袒露上身,身资婀娜,呈S型,璎珞,佩饰精密繁复。
4.宝冠叶片作镂空状,正中叶片呈弯月形,为明代特点。
5.台座为束腰式仰覆莲座,造型宽大,莲瓣宽肥,呈一周对称分布,具典型时代特征。
6.细部表现较充分,衣服边缘刻细碎的花纹,晚期造像常用手法。
7.仰覆莲座,边缘连珠纹一周,莲瓣圆润,底沿外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8.金水成色足,黄中泛红,为明代标准色。
9.衣纹流畅,生动曲折,腿部装饰略呈椭圆形群褶,是明代造像的手法。
10.甲衣及绊甲丝绦均较写实生动,这是明代造像的普遍特点。
咱们了解到,明清金铜佛像近年来在香港和内地拍卖商场屡创天价:2005年古玩文化艺术品交易秋拍,一件明铜师佛坐像以1100万元人民币成交,创下其时内地拍卖商场佛像成交价;2006年10月,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尊明永乐铸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凭仗1.166亿港元的成交价轰动一时;佳士得2010春拍中,一件明宣德制鎏金铜无量寿佛坐像以7010万港元成交,为当年开了好头。
明代佛像在的市场为什么那么火爆
广东省集藏出资协会古玩专业委员会主任罗光禄表明,因为明清佛像的技术精深,加之存世量较少,所以长期以来,在佛像保藏商场上,这两个朝代的佛像一向占有着对比主要的地位。明清佛像不仅仅是释崇拜信奉的目标,也是一种崇奉的存在,更是宝贵的民族艺术遗产,逐渐遭到中外保藏界的广泛重视。他以为,明清金铜佛像或将成为中国古代佛像出资商场的主体,商场行情一路看好,增值空间较大,特别是高质量的佛像,更是值得保藏出资。
明代佛像公司近期成交记录:
明代成交价:RMB成交日期
明代乐铜鎏金龙王菩萨-----成交价:RMB成交日期
明代观音菩萨成交价:RMB成交日期
明代观音菩萨成交价:RMB成交日期
明代乐铜鎏金龙王菩萨-----成交价:RMB成交日期
明代佛像的收藏价值和价格行情
在佛像商场上,藏传佛像的保藏远好于汉传佛像,因为海内外藏家非常重视明清宫殿造像。据悉,明代宫殿造像始于永乐年间,这一期间,宫殿还设置了专属的造像组织“御用监佛作”,专门担任锻造佛像和佛事所用的法器。
近日,在纽约举行的一场拍卖会上,一座“西藏11/12世纪铜瑜伽士坐像”以486.9万美元的成交价创下西藏雕塑拍卖世界纪录,引发界内强烈关注。据了解,明清之前的佛像多为高古佛像,即汉传佛像。而明清佛像多为藏传佛像。在佛像市场上,藏传佛像的收藏远好于汉传佛像,因为海内外藏家十分重视明清宫廷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