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元代,经瓶多为丰肩,圆腹,带盖,有的盖呈钟形,中有管住形子口,使用时可倒过来当酒杯用。显而易见,实用功能大于欣赏功用。
明代的梅瓶造型,比例偏低;口部圆浑厚实,没有明显的线角转折;肩部向上抬起,线条饱满而有力;腹部之下,呈垂直状,有的微向里收;在足部的结束部分,稍向外撇。有的白釉梅瓶肩部有青花楷书“内府”二字,当属宫内用器。从明初贵族墓出土的梅瓶可以看出,明代梅瓶的使用开始形成比较严格的等级制度,往往作为一种贵重的礼器随葬于贵族夫妇合葬的女室中,使梅瓶由酒具变成了礼器。我国古代常常用某种器物的谐音来比喻一种吉祥的含义:如定陵中的4只青花梅瓶放在棺椁的四周,寓意“四方清(青)平(瓶)”;又如山东鲁王朱檀墓的青白瓷梅瓶中盛有酒,寓意“清(青)平(瓶)长久(酒)”。随葬梅瓶的多寡也是有一定规矩的。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一共分为3个等级:一、皇帝陵——青花梅瓶4个,如明朝万历皇帝的定陵随葬梅瓶;二、皇后、皇妃陵——青花或白釉梅瓶两个,如北京定陵的孝后、端后墓,北京海淀区董四村的皇妃墓等;三、公主、皇子的贵族墓葬——都只有一个青花或釉里红梅瓶。
清经瓶多抬肩,大腹径上移至肩以下,腹瘦,多有盖,形体笨拙,上大下小,远不及宋代的造型轻盈秀美。
如果说宋代的梅瓶造型挺秀、俏丽,富于女性的特征的话,那么明代的梅瓶则是雄健、敦厚,富于男性的特征。至于清代的梅瓶,由于造型比例不当,给人以不和谐不完整的感觉,不及明代的水平。